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舜帝传说与道德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关于他的传说全国甚多。在南方,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及其周边以及浙江上虞县百官桥一带为中心,分别形成了两个有名的舜帝传说圈,其传说内容以反映舜与父母、弟妹、妻子、朋友及君臣关系的作品较常见,优秀之作也不少。广为流传的舜帝传说及其文化内涵,既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孔子同时或以前的人物的言论,可以看出春秋以前的舜帝传说情况,主要是:至迟在西周穆王时已有人谈论舜帝,而舜帝传说其实在周武王时已经兴盛,而且此前还隐约可考,它与舜裔的势力兴衰和世系的详略成正比关系;虞幕是有虞氏之祖,应是颛顼之后,舜帝后裔自认黄帝为高祖的铭文可作确证;舜帝已是明德圣君形象,受三代王朝尊崇,禅让说和逼篡说都未出现,但禅让说更符合传说的原貌;九疑山舜陵在春秋时已经存在,其形制为楚章华台所仿照,与《山海经》和马王堆地图相合。  相似文献   

3.
西王母献舜白玉琯,是两者之间最主要的交往传说。而白玉琯作为关键的祥瑞物品,其中蕴涵着对舜治理天下达到完美境界的褒奖,也与舜的家世祖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这个祥瑞之物是只有舜才能获得的。这一传说母题有两种变化途径:一是将西王母向舜献祥瑞的故事,模拟复制到同样伟大的黄帝头上,但祥瑞物不能是白玉琯,因为黄帝不具备这样的家族功勋;另一种是更加渲染祥瑞物白玉琯的神奇功能,甚至连西王母与舜帝有时也可以不出现,这主要出现在九嶷山一带的地方传说中。  相似文献   

4.
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由于这个传说被严重地历史化和伦理化了,以至我们要通过多方比较和索引,才能确定它其实是上古神话转化而来的。由于不少学者的努力,这一还其神话本来面目的工作基本完成。本文的任务是:在这一基础上探寻舜与二妃故事的深层真相,而这个问题,迄今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 索解这个神话的深层意象,关键是弄清舜与二妃的原型所是。 首先我们来看舜。据张澍(禾卒)集补注本的《世本·帝系篇》载:  相似文献   

5.
关于舜帝的卒葬地,传统一般认为在湖南省宁远县的九疑山。这本来不成问题。然而近些年来,某些地区,例如山西的学者,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一些并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演绎,将当代的语言、思维和行为强加到古人身上,提出了"舜帝归葬山西"说,并在山西永济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舜帝陵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考察和缜密辨析,可以认为,舜帝的归葬地为九疑山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6.
舜帝廉政论     
舜帝构建廉洁政治的努力体现在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工作各有其功能,均不可或缺。舜之后的历代帝王没有全面继承舜文化传统,他们在推进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以专制统治替代了民主政治,因而导致廉政建设举步维艰。深入分析舜帝推进廉政建设的思想与努力,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早的殉情     
中国最早的可歌可泣的爱情发生在舜帝与他的帝后和爱妃身上。  相似文献   

8.
"五帝新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曰:所谓五帝,实际只是"尧舜二帝"。其二曰:根据对《山海经·海经》的研究,认为五帝不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真正的五帝是: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所谓五帝时代与唐虞时代是同义词。由此引起笔者许多不能理解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运城市北30余里的鸣条岗西端有一处闻名遐尔的古迹——舜陵,安息着中华民族一位杰出的先祖舜帝。 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为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一。据考舜为轩辕帝第九代孙,他创五弦之琴,设典乐,歌南风,开人类琴曲之先河。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竹书纪年》载:“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陟。”据史料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探讨《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舜“陟方乃死”为中心,反思了徐旭生与杨宽两位先生所提出的研究中国传说时代之历史的方法,对先秦文献资料中关于舜崩之事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辨。初步结论是,舜氏族在禹氏族兴起之后逐渐衰落而南迁,舜氏族在北方最后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在南迁后卒葬于南方,其卒葬地很可能就在苍梧、九嶷地区,但已不可确考;而由于南北相隔千里之遥,造成了北方对此卒葬地传说的种种模糊和矛盾。  相似文献   

11.
文化固本与开新:舜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帝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始祖,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史前人物。"舜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代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集中体现。舜文化中的一些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构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至今仍在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对舜文化的研究,既是文化固本的需要,也是文化开新的需要。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十分浩大的研究任务,需要热心此事的全体同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 ,高度赞扬了尧舜时代人民本位的道路 ,大胆否定了夏启以来“以暴易暴”的王朝本位道路 ,并通过揭示后者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危害 ,论证了司马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与史书记载突出他的军国大事不同,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他求仙和婚姻家庭方面的逸闻趣事。道士小说对民间传说加以改造,把他塑造成因放纵嗜欲而求仙失败的典型人物。汉武帝形象转变是汉魏时期盛行的天人感应说、神仙信仰以及道教对传说合目的改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汉武帝由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再到小说人物的形象转变过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 侯旭东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3.
[5]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黄勇. 方士小说向道士小说的嬗变--以小说中的汉武帝形象的演变为例[J]. 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115 117.
[7] 郑樵. 通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57.
[8] 程蔷. 中国民间传说[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 黄景春. 民间传说[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6.
[10] 班固. 汉武故事[Z]//文渊阁四库全书1042册.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 鲁迅. 古小说钩沉[M]. 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汪绍楹. 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 王嘉. 拾遗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16 117.
[14] 本社.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 吴树平. 风俗通义校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50.
[16] 王符. 潜夫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57.
[17] 刘向,葛洪. 列仙传 神仙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 王明. 太平经合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 李昉.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 林继富. 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1 17.
[21] 漥德忠. 道教入门[M]. 萧坤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1 72.
[22] 殷翔,郭全芝. 嵇康集注[M]. 合肥:黄山书社1986:145.
[23]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 孙昌武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 赵益.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6] 费振刚,等. 全汉赋[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1.
[27]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8] 余英时. 道统与正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C]//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6.
[29] A·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M]. 瞿铁鹏,张钰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97.
[30] 王瑶. 小说与方术[C]// 中古文学史论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0.
[31] 李剑国,陈洪. 中国小说通史·先唐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1.
[32] 董乃斌. 文学史学的创建和文艺学的离合[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 5 9.   相似文献   

14.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传说,一般认为伏羲时代施行《连山》易,黄帝时代施行《归藏》易。《归藏》易的特点是重视坤卦,坤为地、属阴,故《归藏》易是一种贵坤崇阴、重视大地和母性的易学。史前考古文化中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征性器物与黄帝行《归藏》易崇阴贵坤的传说相吻合,牛河梁遗址晚期遗存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当地原生的以龙纹为特征的红山诸文化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文明火花。牛河梁遗址庙、坛、冢从宏观设计、局部布局、器物造型等各方面都反映出成熟的崇阴贵坤的《归藏》易特征,表现出与黄帝易学传说具有强烈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15.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作为一部使“经学之又一变”的里程碑式经学著作,在疏解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丰富深刻的诗学思想。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第一,诗歌本体论,强调情志为本的诗歌本体观,并提出“情志一也”的观点;第二,诗歌创作论,提出“外物→心志→诗歌”的创作观;第三,诗歌功能论,要求诗歌应具有“论功颂德,止僻防邪”“畅怀舒愤”等功能;第四,诗歌审美特征论,提出“直言非诗”“故重其文”“声韵谐和”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炎帝是传说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这一名号是一个通称,指代的是北方黄河流域某个重要部落中的历代首领。炎帝传说自战国流传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像滚雪球一样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以及多样的地域文化杂糅于一体,在"时"与"空"的层面上完成了层累积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科学性。炎黄二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繁荣,"炎黄子孙"的称谓蕴含着不同区域文明在与中原华夏文明渗透交融后最终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素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