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扬州师院中文系词曲研究室主编的戏曲、曲艺史论丛《曲苑》第一集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刊为不定期刊,选收国内专家及本院教师撰写的有关研究论文和资料。第一集中入选的陈多的《祁彪佳戏曲论文的新发现》、黄竹三等人的《从北宋舞楼的出现看中国戏曲的发展》等论文,介绍了新发现的史料;关德栋、陈汝衡、章培恒、蒋星煜、陆萼庭、李春祥等人的论文,也就戏曲、曲艺史研究中的不同课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周妙中的《历代  相似文献   

3.
吴晟先生《明人笔记中的戏曲史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以下简称《史料》)一书,围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之外的明人笔记开展整理工作,广泛搜集、辑录了明代72位作家、77部笔记中与戏曲有关的史料,涉及明代戏曲的剧目、作者、演出形式、艺人活动、杂戏体制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内容,加以考订注释,汇为一编。此工作看似平易,实属艰难。往往一部书中,仅得二三句,或者只字全无。  相似文献   

4.
《皇明北虏考》是明人郑晓撰著的一部当代蒙古史著作,是其所撰纪传体明代史《吾学编》中为北方蒙古所作的传记,是明人有关明代蒙古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记事从洪武元年(1368)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戏曲品评是戏曲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明代的曲论家朱权、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运用戏曲品评这一方式评论作家作品,对戏曲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构建了相当完整的明代戏曲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最为突出,他们主要运用溯源得委法、比较分析法和意象鉴赏法品评戏曲作品,公允恰当,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皇明北虏考》是明人郑晓撰著的一部当代蒙古史著作,是其所撰纪传体明代史《吾学编》中为北方蒙古所作的传记,是明人有关明代蒙古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记事从洪武元年(1368)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创作和演出繁盛,引起时人在理论上的关注。元人在戏曲史论、戏曲功能论、戏曲创作论和戏曲表演论等重要的理论层次上,就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从史论层面看,当时的曲论家们,在勾勒出一幅元代杂剧发展史轮廓的同时,反映了他们的戏剧史观和对中国戏曲史的认识,在元杂剧史乃致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上,做出了开风气之先的贡献。一、“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辩证意识与雅俗之辨作为一代戏曲的元杂剧是怎样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对前此艺术样式有  相似文献   

8.
《皇明北虏考》是明人郑晓撰著的一部当代蒙古史著作,是其所撰纪传体明代史《吾学编》中关于北方蒙古的传记。记事始洪武元年(1368),迄嘉靖二十九年(1550),记述其间的蒙古史事及蒙古与明朝的关系,是明人有关明代蒙古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探索《皇明北虏考》史料来源,认为正德以前资料主要取自明《实录》,...  相似文献   

9.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整理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戏曲家回忆录。著作采取口述笔录与个人传记相结合的写法,按照学科理论来审视,属于口述历史的研究范畴。述作者以科学而独到的实践方式,在口述访谈、著述体例及戏曲的口头述录等方面颇具开创性,堪称“口述戏剧史”的经典之作。该著对于研究梅兰芳的生命史、演剧史以及中国戏曲史均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新时期的研究应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助推现代口述戏剧史的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称吴陵的江苏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作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除蜚声国内外的“梅桃柳——戏曲三家村”外,明清时期泰州地区众多的昆曲家班可谓泰州戏曲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前期,泰州地区曾出现过十多个昆曲家班。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末至清中前期的泰州,成为地区性的昆曲创作与表演中心,谱写了泰州戏曲史的一代传奇。根据目前可见部分地方文献和中国戏曲史料,可对明清泰州地区昆曲家班及其主人、形成原因及对后世之影响等作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1.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其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明代以来,弋阳腔流传到全国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腔调相结合,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潮剧,安徽的四平腔、福建的闽剧、江苏的淮剧等许多新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曲刻家,起于元,盛于明,继于清。明中期之后,戏曲刻书重心移至南方。浙江继元而盛。江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江苏金陵(今南京),书坊林立,蔚为大观。清代戏曲刻书继明而盛,官刻与私刻的曲谱、曲选、汇刻等空前繁富。本文按照各主要戏曲版本的刻家、分布、历史、刊本名目等情况,对江浙一带的刻本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海盐腔的来源及本体原貌历来是中国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根据海盐有关地名传说及戏曲史资料,可推证海盐腔乃秦始皇遣派关中、中原的"囚民"来浙北沿海挖河晒盐、筑宫造桥后留下的"迁民"所带来的,历经千年而在当地民间流传.海盐腔在南宋时得到第一次改革与勃兴,至明初海盐腔内部自然发生了第二次改革与勃兴,最终裂变为昆腔.  相似文献   

15.
~~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俞为民$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相似文献   

16.
戏曲艺术发展至明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即南曲声腔盛行于大江南北,而北曲杂剧在南曲迅猛发展的冲击之下,呈消歇之势,并最终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然而,在这个由北而南总的发展趋势之中,焦竑却在其依经论乐思想的主导下,一主北曲,从而对晚明南曲尚辞藻、黜本色的流弊有所纠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明刊戏曲选集《摘锦奇音》中选录的《周庄子叹骷骸》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明王应遴《逍遥游》杂剧及明、清说唱道情《庄子叹骷髅》分别进行比勘,认为前贤认定的《周庄子叹骷髅》“取自王作”之说不能成立。它实际上是对道情《庄子叹骷髅》的直接移植。该剧在表演中运用了幻术等手段,强调舞台效果,为研究戏曲与曲艺之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明清福建禁戏主要体现在禁淫戏、禁夜戏、禁酬神演剧等方面。禁戏反映出了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间俗文艺之间的矛盾,还体现了福建戏曲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趋向。禁戏使戏曲向雅化与规范的方面发展,有着审美意义上的改进,但却给民间戏曲特有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压制。  相似文献   

19.
山西戏台的地域分布特征与地理环境、地域戏曲文化背景、经济富庶程度和交通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地域分布特点:戏台数量随海拔递增呈倒"U"形,戏台数的密度分布呈"人"字形的分布格局,戏台的地区分布呈不对称"凹"形分布。元明清山西戏台经历了由点状分布到片状、带状的分布过程,分布广而不均。低海拔的平原丘陵、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的地区,易于接受各种表演形式的戏曲文化,戏台缺少稳定性,易更替;相反,地理环境封闭、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受外来戏曲文化影响相对小,戏台得到较好的保存,不易更替。  相似文献   

20.
纵观北宋后期到清初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之内在关系 ,三者经历了三个互动阶段 :1 宋元时期戏剧“小说”化 ,改变了自身的内容、性质、体制而真正成熟。 2 明代长篇小说“戏剧”化 ,小说由叙事为主变为写人为主 ,由记事为主变为记言为主 ;又吸纳了戏曲宾白的经验 ,使用方言。 3 明末清初 ,小说戏剧“诗”化 ,《红楼梦》用诗歌创造意境 ,结构小说 ,塑造人物。小说戏剧诗歌互动 ,使三者完美融合 :小说有诗之意境、节奏、韵律和戏剧般人物 ;戏剧有了曲折情节和诗的意境 ,诗歌可以结构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