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利用CFPS2018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对就业影响中发挥一定调节作用;教育与社会资本在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中分别具有互补和替代效应;健康与社会资本在就业质量中存在互补效应。两类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代际差异,人力资本是影响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老一代就业分化和质量则受到两类资本的双重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兼顾群体共性和代际差异特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发生了个人发展能力的损失,这种损失主要是由就业转变效应、就业流动的空间效应以及社会排斥效应导致的。在农村迁移劳动力向城市市民转变的过程中,投资成本过高,私人预期收益率有限,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个人发展能力投资的动力减弱,导致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投资不足。因此,有必要就如何加强迁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的个人发展能力重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就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道路,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所在。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依靠这种途径进城就业并不能带给农民工较高的就业质量,也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不能过多地依靠社会资本,政府应该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2005年到2010年间上海劳动力的供求趋势,测算了所需的外来劳动力数量。结果表明:户籍劳动力的再生产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经济增长速度为10-12%时,这期间上海每年依然需要存在300—600万的外来劳动力。城市在外来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外来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与对城市就业岗位的挤占可能同时存在。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在职业进入、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与本地劳动力有明显的差异,其就业环境依然有待改善。我们的结论是: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外来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靠市场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外来劳动力就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消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循环作用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消费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消费效应都十分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会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会抑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并由此得出,歧视性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无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反而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容量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各项事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满足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力。本文试图就劳动力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劳动力分配所遵循的原则;劳动力分配在工业、农业、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比例;以及就业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理解技术变迁对工资与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避免自动化替代劳动力导致的失业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运用"基础任务模型"(task-based model)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就业、工资及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978—2018年间,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工资水平上升、提高劳动力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生产任务的变化对工资水平的变动起次要作用.但是,中国在这一期间经历了强烈的转移效应与复原效应,说明自动化替代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需求,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新任务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岗位.未来,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避免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互动关系中,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务农劳动力具有替代与挤出效应是学界的一致共识。但作为改造传统农业重要力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其本身所具有的革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农或返乡的功能并不被主流文献所重视。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分析农机外包服务对农户务农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将有效替代务农劳动力,但并不必然诱发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具有抑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在村庄层面,机耕服务的改善将显著抑制劳动力外出务工。机理分析发现,农机外包服务将显著提高农户在农村部门的务工收入;统一提供机耕服务的村庄更可能发展非农产业,从而解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去向之谜”。正是由于社会化服务所具有的改造传统农业并深化其分工的功能,决定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并非是单纯地挤出劳动力,反而会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由此强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农村与城市争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