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折旧的意义 根据会计法,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对于计提折旧的目的有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计提折旧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使其功能降低、价值减少,以便于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和考虑设备的更新改造,保证企业的生产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计提 折旧的目 的是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并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并按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分期摊销,合理确认企业的产品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部分高校未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因以及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必要性,并就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以及账务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3.
郭杰  黄志明 《理论界》2004,(3):63-63
由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减项,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而且核算的原因有重叠,所以在实务中容易混淆两者的核算范围。在实务中能够正确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项目,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减值准备的不同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协调好这两个科目的会计核算。一、两者涵义的区别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折旧额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后的余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4.
在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筹划中,纳税人一般都会考虑利用加速折旧法来缩短折旧年限,通过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来达到节税目的。实际上加速折旧方法的采用,需要对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分析,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相似文献   

5.
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计提折旧,以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形和无形损耗以及作为已投入基建资金的补偿,为人才培养成本提供准确信息。高校应以清产核资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相似文献   

6.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应合理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因此,二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从涵义、对象、及时性、规律性、核算内容等却又有许多的不同点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对累计折旧在会计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晓东  王子珍 《理论界》2005,(6):240-240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经济接轨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原有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手段都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与竞争。加速折旧是现代企业与国际经济接轨使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加速折旧符合马克思价格理论,通过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求得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企业实力。  相似文献   

8.
油井是原油生产的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油生产中逐渐损耗,其价值以折旧费的形式逐渐转移到原油成本中去,形成补偿固定资产价值的折旧基金。正确计算油井的折旧费,一方面关系到油井价值的补偿,保证油田更新改造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原油成本的合理负担。 目前,我国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国务院1985年4月26日发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计算的。关于油井折旧费计算的内容概括如下: 1、计算折旧费的依据为固定资产原值; 2、除文件规定的部分油田企业的油井按原油产量和每吨标准提取更新改造基金外,大多数油田企业的油井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相似文献   

9.
正确计算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财务成本管 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固定资产在使用中,随着它的逐 渐损耗(包括无形损耗),其价值以折旧费的形式,逐渐 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这部份转移价值一方面构成新 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货币沉殿,被当成固 定资产更新、改造及购置新固定资产的基金。因此,正 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一方面关系到产品成本的合理 负担;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固定资产价值的合理补偿。本 文拟根据现行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的几 个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孙冶方同志对固定资产再生产理论有多方面研究,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应考虑无形损耗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今天在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过程中,我们重新读一下孙冶方同志的这方面论述,更可认识到他提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 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多长为好?这在我国是一个争了近三十年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既要考虑它的有形损耗,也要考虑它的无形损耗,由这两个  相似文献   

11.
固定资产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把机器设备称为“生产的骨胳系统和肌肉系就”。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日益开展,国家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将愈来愈大,它们的折旧问题也就更显得重要。最近经济学界对固定资产无形损耗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论点,本文想对基本折旧(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折旧”)与无形损耗补偿的关系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同  相似文献   

12.
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详细地规定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为了在实务中能正确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项目,本文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协调好这两个科目的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13.
一有的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固定资产折旧(指基本折旧,下同)基金同利润(包括税金,下同)一起上缴国家财政,都是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是否适当,折旧基金是过大还是过小,只是在理论上有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什么意义。在国家从折旧基金和利润得到  相似文献   

14.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都是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它们共同反映着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 ,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因而在实务中应加强对两者差别的认识 ,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在企业的各种资产中,固定资产是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手段。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日政策历来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对我国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进行讨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解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许多大型骨于项目在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执行以技术改造为主的方针。为此,必须研究解决折旧基金的有关问题,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一、折旧应该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有的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折旧不存在无形损耗问题。这是不对的。产生无形损耗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因素,不是社会因素,因而无论是存资本主义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都存在无形损耗。旧社会制度对无形损耗的处理方法却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减税降费"举措对企业边界的影响是一个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话题.利用 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且这一效果在企业面临的交易成本更高时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是合乎固定资产再生产特点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重要方面.但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固然会随着产品的卖出而不断得到补偿,而它的使用价值形态(即实物形态)却一直存在于生产之中,它的磨损部分,并不采取实物形态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就是说它在使用价值形态上是不流通的,流通的只是它的价值,而且这种流通是渐次进行的.固定资产的这种独特的流通方式和周转方式,使得其转移的价值通过产品出卖实现货币,而由此提取的折旧基金却存放着,待堆积到足以购买新的机器设备而机器设备又必须更新时,折旧的价值才能转化为实物.这样,固定资产价值补偿的渐次性和实物替换的一次性,便构成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周转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价值补偿必须超前,而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与同期固定资产磨损的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给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固定资产无形损耗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使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在理论上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固定资产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固定资产的数量与日俱增。充分认识固定资产折旧的经济意义,实事求是地解决目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实现党的十二大所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