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从战略高度,明确地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作为一项原则和制度写进党章。这在我们党的建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在长期实践中,这一原则得到了发展、完善、并运用到政权建设和国家机构运行之中.  相似文献   

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这一原则,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又将它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有利于坚持党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中,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有一系列关于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其中有一项很重要而又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思想原则,这就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思想原则。为什么高校管理必须要有党的统战思想作指导呢?为什么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掌握党的统战观点、立场和方法呢? 一首先,这是由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社会主义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先后有五种提法,即集中制、民主制、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工人民主制。这是列宁根据不同的客观历史形势和党面临的紧迫任务而适时提出和实行的。我们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这些原则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项基本指导原则.党的十二大对此从理论和实际工作两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更加精确、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这一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就为什么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和如何正确贯彻这一原则,谈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8.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依宪执政的宪法理念凸显出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强化了党执政的合宪性基础,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具体化,其内在地要求党的宪法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这历来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贯十分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九三七年毛主席又一次强调要坚持“共产党绝对领导八路军的原则”。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针对王明、张国焘机会主义军事路线,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今天又谆谆告诫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搞好新时期的宣传工作?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实践证明,要搞好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服从原则,二是服务原则、三是服人原则.现试就这三条基本原则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为民服务则主要体现在党带领群众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这一观点,就要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原则同党的宗旨的关系,以及坚持党的宗旨同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和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蔡和森建党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史学界公认他是“我党最早比较系统、全面而又正确地提出列宁式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的人”。他在1920年8、9月给毛泽东的两封信和1921年2月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建党的阶级基础;阐明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指出了党的奋斗目标和达到这目标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党的组织原则;强调了党的国际主义原则”。这是事实。但是,蔡和森何以能在1920年秋和1921年初提出这样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他去法国就是抱着寻找革命道路的目的,所以,“蔡和森同志仅在几个月中,在法国‘猛看猛译’一百多种马列主义小册子”,从而取得了这样的结果。但这样的看法有许多令人疑惑不解之处。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但是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现象却时有发生。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党内制度不健全,没有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法律化。在一个基层党支部应如何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强调。第一,必须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是党的最高领导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实行集体领导,也就是凡属支部范围内的重大问题都要由党支部民主讨论决定,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或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在党支部决定问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防止一言堂和“家长制”,从而使党支部的决策力求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要防止借口工作繁忙,违背决定重大问题时的集体决策程序,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发展、改革的经验后,进一步重申的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认真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一、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要性的新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  相似文献   

16.
执政为民:从执政理念到科学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将执政为民的理念与科学的制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在执政能力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使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设计包括处理协调好党与人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制度设计、执政富民的制度设计、还政于民的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当代中国的制度设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政治生态性原则以及在立足民族本土的同时借鉴和整合全球制度文明积极成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伴随其建立逐步形成、确立完善的。革命导师列宁在俄国创建新型政党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并把它规定为党的组织原则,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建党思想。此后,民主集中制就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所遵循的根本组织原则。也只有实行这一原则,党才能真正得到巩固、统一和发展,成为革命和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不论是在建国前作为革命党,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作为执政党,都十分重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一基本原则。正走这一原则的巨大威力,使党的队伍保持着纯洁性和先进性,并且有很强的战斗力,从而保证了中共率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重温毛泽东的这一党思想仍不失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建设的突出贡献杨勤为,李本功一、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原则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原则,就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突出特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党的学说方面,...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我国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极大权威,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特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新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根据这项原则,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从党的最高领导人到各级负责同志和党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第一次提出并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同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一原则,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