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四十年代,曾像彗星一样出现在文坛的上空,她那闪烁的光华曾使不少人感叹不已。到美国后,她的作品在海外仍很受欢迎。在我们内地,若把她的小说放在政治法庭上则见仁见智,歧异很大;若放在审美法庭上,她艺术上的成就却得到了普遍的承认。近几年来,有好几家出版社重印她的作品,颇受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喜爱,就是她作品艺术生命力没有衰退的佐证。过去,文艺批评界很少从审美的角度对她的创作进行研究。其实,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主要是在艺术方面。因它的确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她写的是通俗小说,不是形式凝固,内容陈旧的那种通俗小说。她以通俗小说形式为基石,铸入新的表现技巧,并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刻画,和我国传统文学的意象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她的作品就是这几方面巧妙结合的宁馨儿。如果说她写的是通俗小说,那是一种具有新的特质的通俗小说了。  相似文献   

2.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运河岸边的文人投身小说创作是促成明清通俗小说走向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中商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小说题材的拓展。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经常以介绍其实有名胜及人们熟知的典故作为叙述故事的开始,并经常有意识地去描写其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景象及风俗。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著名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民间书坊的主动参与和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4.
雕版印刷业与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俗小说的兴盛与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有重要关系.通俗小说刊刻起步于嘉靖年间,在万历时得到了迅猛发展,除了与印刷业的发展一致外,匠体字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阳刻书具有浓厚的商业气味,采用上图下文的插图方式,内容与印刷都比较粗陋,针对的是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万历间江南民间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南京、苏州和杭州都是通俗小说出版的重要地区.到了天启、崇祯间,出版中心已逐渐转移到了这一带,这对通俗小说的装帧、题材及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江南刻书开始重视书籍的质量,部分作品的插图、印刷都非常精美,成为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同时某些具有较高素养的文人加入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改变了通俗小说的美学风貌,呈现出文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定型并成为固定的程式,再到消失的过程.其发展规律可以简化为“无-有-无”.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的体裁,也从不固定,信手拈来到有意使用某种体裁,直到全书使用统一的某种诗体.这些因素的发展与变化,是通俗小说创作文人化历程的表现,几乎都与通俗小说的编创者阶层、编创目的、编创者文学追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俗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虽异常活跃,但理论研究却相当沉寂,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文学现对通俗小说的偏见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通俗小说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通俗小说的概念仍无固定的含义。如果动态地考察通俗小说的古今流变,则判断通俗小说的标准原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以文体标准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艺术标准分辨雅俗,但实际上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既相互对峙竞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其界限至今已不太分明。尽管如此,从通俗小说的实际存在和具体流变中,仍可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个人感情生活出现坎坷,一度陷入"失语"状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轨迹,寻求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创作了<十八春>、<小艾>.这是两部非张爱玲式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力图与新中国合拍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保持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通俗小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苗怀明 《河北学刊》2003,23(4):136-140
有清一代 ,朝廷将通俗小说纳入其文化控制范围 ,并载之刑典 ,在政策上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尽管清政府严查令禁 ,但并未收到实际效果 ,这与通俗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历代帝王的双重人格等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 ,清代文化政策也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本文以清代皇帝与古代通俗小说关系为个案 ,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通俗小说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7,(7):132-136
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是通过民间说书等艺术形式扩大其在民间的广泛影响的。民间艺人不仅多以通俗小说作为取材或演说的对象,而且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这才使通俗小说更加通俗易懂,更为民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 ,对通俗小说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但全面系统的研究仍嫌薄弱。张华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山东文艺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版 )对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富有个性的阐释 ,强化了研究弱项的工作 ,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著者并没有把现代通俗小说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行孤立的研究 ,而是以宏阔的研究视野建构了一个开放性的研究体系 ,把现代通俗小说放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多层次、多角度地论析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流变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作者是站在世纪末的历史制…  相似文献   

11.
温庆新 《江淮论坛》2023,(3):176-182
孙楷第在查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各版本的基础上,将采用科学方法以图书的功能属性与学科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分类”引入“文学史”中,尝试建构目录学视阈下通俗小说符合历史特质或现代需求的价值性。通过1932年、1958年、1982年三版“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孙楷第以通俗小说各版本的文献关系来梳理相关小说的成书“演化”,有效揭示了通俗小说源流的动态史迹。这种建构通俗小说专科目录学的实践,是孙楷第以小说研究为媒介,寻求传统学术体系在现代社会情境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此举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的新观照视角,而且在古今贯通的评价原则中构建了通俗小说的目录学知识,亦形成以版本目录学为中心的体系化评价思路,详细展现了通俗小说知识的多层性,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民服饰时尚”作为晚明清初奢侈消费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最近数年为海内外明清史家所重视。晚明清初通俗小说中细致描摹了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和动态过程,提供了探究消费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关系的又一新鲜视角。本文通过对通俗小说的考察,认为晚明清初市民服饰时尚大致历经了阶层模仿、文化模仿与品牌模仿三个阶段,尤其是因印刷经济与通俗文学所助推的文化模仿阶段,赋予了市民社会焕然一新的时尚风貌,也隐约可见作为文化消费品的通俗小说对时尚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本文结合话本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两种类型小说,就晚明清初通俗小说对时尚消费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读者与市场因素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读者有着密切关系,学术界对此很少论及.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视角出发,结合明清通俗小说序跋、识语、凡例、评点以及小说内容等,搜集第一手文献材料,阐述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解与作用,重点探讨读者对通俗小说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等创作观念的认同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了一种由改编逐渐走向独创的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世代累作与文人集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由此产生,并开启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创作流派:2.书坊主效颦复制,导致了通俗小说创作的繁荣和流派的形成,并为后来通俗小说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了一定的铺垫:3.文人改写拟作,反映了小说创作主体性、写实精神与独创能力的日益增强,标志了通俗小说由改编向独创的过渡;4.文人独立创作,其主体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浓厚,小说创作思维、创作意图、创作方法等均有很大转变,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通俗小说创作艺术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1,(3):108-112
乾嘉时期通俗小说,特别是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关注焦点有了很大的变化即由书坊转向书斋.把这些文人创作的小说与16、17世纪的通俗小说和乾嘉时期的通俗故事以及文言小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种变化的意义.只有深入了解乾嘉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文人小说及其感伤情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我国通俗小说经历了由人文精神高扬到暴露谴责社会现状再到重塑传统纲常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了长足发展,却也遭受了四次大规模禁毁。被禁毁的通俗小说包括明清统治者认为动摇其统治的;认为有伤风化的;认为触犯他们种族尊严的。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88-95
耳目观念折射出通俗小说由听之于耳的说话艺术到视之于眼的章回体和拟话本的转换。明清通俗小说是属于案头阅读的小说形态,其遍称耳目也揭示出属意创新的奇书美学特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耳目观念,明清通俗小说构建出一套适合案头阅读的完整的文体系统,而耳目也成为通俗小说写实的标准,并提升为情理的观念,促使明清通俗小说创作出现巨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momo 《优雅》2009,(3)
她曾是著名语言教授的夫人,和三个孩子的母亲. 她也是英国著名作复D·H·劳伦斯笔下<查泰来夫人>的原型. 在她死后的若干年,她并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幻想她美丽而风韵的香肩. 三十多岁时她超越了世俗的挂碍而和一个年轻作家私奔. 人们对她议论不断,而她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和爱情.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下层儒生的形象。这一变化既是小说家对科举制度下儒生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与反思,也反映了通俗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提升。它对清代的文人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小说演变史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韩云波 《江汉论坛》2002,20(10):82-86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年代,以社会和道德改良为重要主题;20至30年代,以武侠和言情分别表现了彼岸和此岸世界的浪漫情怀;30至40年代,大后方通俗小说汇入抗战文学主流,沦陷区则以“逃往自由”的心灵隐痛表现了对社会人性的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在与新文学的双向互动中,为“一个伟大写作传统”的出现作了充分铺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