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韵开口合口之分,是古韵分类的重要项目之一。《韵镜》的每个韵图,标目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内转或外转,二是开口或合口。按照一般的说法,凡韵部的介音或主元音是[u]的,叫做合口,反之叫做开口。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进行了这样的分类,却往往很难用实际的语音材料对此加以证明。象《韵镜》等明确划分开合口的韵图,其开口与合口的差异究竟显示的是什么样的语音区别,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为了进一步探讨古韵开合口的性质,验证前人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必须要有实际的语音材料作比较研究的基础,在这方面,可以据以为证的资料之一就是《韵会》。《韵会》与同期的《蒙古字韵》记录的语音系统基本上相同,《韵会》韵部的韵值可以依据《蒙古字韵》的八思巴对音来确定。八思巴字对音所记录的语音是用拼音文字记录下来的实际语音,这是可靠性较强的语音资料。其中古韵开合口的差别也明显地从韵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3.
《切韵求蒙》是清成丰年间广东顺德人梁憎宝作的等韵图,是研究汉语等韵学以及中古语音的重要材料。梁氏此书成于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有光绪十六年孝梁家塾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切韵求豪》以十六摄统帅《广韵》的二百o六韵,十六摄中,以阳声韵居前,阴声韵居后,每摄所辖的囵数不等,全书共分为八十个图。把《广韵)}的韵部除冬与建、唐与阳、登与蒸、臻与股、欲与戈等韵同列一图之外,其他各韵都分别自立一图(或两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在韵图的列字上,“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  相似文献   

4.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5.
《切韵指南》是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是研究等韵学和近代语音史的重要史料。《切韵指南》的依据是元刊本《五音集韵》。通过分析《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可以校正《切韵指南》的讹误。空圈是韵图的重要内容,向为研究者忽略。从《切韵指南》的“○”中也能看出语音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6.
对陆法言《切韵》及其音系性质的讨论已有很多, 但从语言文字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从陆法言的语言观的角度入手可以看出,陆法言的语言观的本质是“字本位”的。综合以往各家之成果,深入讨论《切韵》的音系 基础,可以看出它所代表语音系统是当时读书人使用的书面语语音系统,只 有 对那些南北语音差别比较大,而读书人的读音又存在明显差别的字,他们才会吸收方言中的 语音。  相似文献   

7.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谭海生 《学术研究》2007,(5):121-125
《切韵》音系是一个动态综合音系。《切韵》的反切是一切多音。《切韵》的反切记录的是当时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为主的多个南北不同方言的实际字音,《切韵》的每一个反切都可以拼读多种当时主要的汉语方言的读音。  相似文献   

9.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写本《文海宝韵》保留有刻本缺失的序言和卷末题款残片。本文对这些残片拼合整理、翻译后作了初步研究。从中发现了创制西夏文字的记录 ,充实了关于西夏文创制的内容 ,再一次确认西夏文字系元昊时期创制 ,了解到有关细节。还用西夏人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西夏元昊称帝时间和加冕等重大史实。由年款和史实记录初步推定《文海宝韵》成书于天赐礼盛国庆年间 ,即 1 1世纪中期 ,属西夏前期 ,其编纂者是以罗瑞智忠为首的一批学者。参与此书编纂的有身居高位的官员 ,有通晓切韵的僧人和学者。序言对本书内容和特点记载表明西夏人对西夏语音科学的认识。从《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序分析了二书的关系 ,《五音切韵》将《文海宝韵》中的字纳入到韵图、韵表中 ,两书出于同一个朝代 ,有颇多重复的序言 ,内容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0.
“和韵”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韵”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的汉语声律原则,是刘勰对前人诗作声律的探索和总结,它为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作者认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和韵”说的精粹,“和”是形成语言节奏不可缺少的对立因素,“韵”是声音节奏中的相同因素;二者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是汉语声、韵、调对立统一的组合形式。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对以往关于“和韵”说的解释,如“双声叠韵说”、“四声八病说”、“平仄押韵说”等,进行了商榷。作者还运用语音实验图谱为其论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1.
要证明北京话里哪一种语音现象是外来影响的产物,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应该关注这种现象在系统中的地位,关注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的联系。在某个方言的整个语音系统没有表现出北京话明显影响的情况下,说它的儿化韵来自北京话的影响就缺乏牢靠依据。儿化韵在汉语方言中分布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功能的能产性,表明这种语音现象不是北京话中孤立产生出来的。满语没有儿化音,不会促使汉语产生儿化韵,古代典籍反映出明代汉语就有了儿化音。因此,儿化韵不是"满式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朱熹音作为宋代音系的代表,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作者的《纵<诗集传>的叶音看朱熹音的韵系》与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的《珠熹反切考》,主要内容都是依据《诗集传》的叶音考证朱熹音的韵系。两人考证的结果,所划分的韵部完全相同的有21部,互有出入的12部。本文就彼此有出入的韵部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和论证,辨明对错是非,以期为汉语语音史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正确的观点和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方言一般又称广州方言。它的语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现代广州音系。广州音演变的确切年代,由于受材料限制,较难确指。但可以用反映中古汉语共同语的《切韵》或《广韵》音系作为参照点来考察它在中古以后的变化。当然,由于《切韵》音系不是粤语音系的直接祖先,粤语的某些语音特点可能比《切韵》音更早,但是,由于粤方言中古后受共同语影响相当巨大,所以通过与《切韵》音系比较,还是可以约略看出广州音的发展大势的。  相似文献   

14.
<正> 《广韵》是宋朝的一部官修韵书,系重修《切韵》和《唐韵》而成.它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作为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大体上代表了唐宋时代的语音系统.但这个语音系统是被隐藏在一个个的反切之中的.将《广韵》的反切进行整理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纳出四五十类声母和三百类左右的韵母.如果将平、上、去三声的韵母合起来统计.则有六十一类(三十四个入声韵被配入阳声韵).本文主要就这六十一类韵母中的尤韵的有关问题作一个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会兵 《学术论坛》2006,(1):201-204
《切韵》系韵书①是我国中古时期为诗文创作调平仄、定押韵而作的,对当时的文学语言起着实际的语音规范作用。影响所及,对汉语语音的逐渐统一和后世的语音规范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总结这一时期语音规范的经验教训,可以对现在和将来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在唐代,《切韵》逐渐成为了文化语言和诗文创作的典范,也因此多有补续增益之作。此次整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过程中,又有两枚《切韵》残片被发现。本文通过研究该两枚残片中的收字、反切、注释,确认其中之一(LM20-1521-12-11)属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系统,而另一枚(LM20-1523-01-02)与德藏的五枚残片为同一写本,属于王本系统之外的另一种系统。不同写本系统的《切韵》及其他小学之书的一再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文化在边地传播、接受的层次性,同时也是研究周边民族群体知识互动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四声的话》系清咸丰年间梁借宝撰。梁氏号寒白退土,广东顺格人。书刊于光绪十六年间(公元1890年)。现有光绪十六年梁氏家塾刊本,古渡出版社1955年据以影印出版。《四声的话》是与作者另一著作《切的求豪》相辅而行的作品。为什么要另统一部叫《四声韵语》呢?梁氏自己解释说:“撰《切的求豪》一卷—…·它目有见而献疑日:《求豪》所举四声,固已备矣。推切语尚未标出,又每音止取一字,其同音者无从考证。窃虑始学犹有感焉,盗续撰诸?退士应日‘诺’。乃复作《四声韵谱》区以十六摄,各为一卷”。可见《四声韵谱)是《切韵求豪》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切韵指南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分析工作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切韵指南》与《五音集韵》、特有的列字和特有的○、列字校订。笔者曾指出,《切韵指南》以及《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的入声韵兼配阴阳问题和唇音字开合口问题,引人注目,也令人头痛,从这两个问题里,既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又可以看出语言学家(韵图的编撰者〕的审音水平。本文试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 自西汉开始,历八百年而变化甚微的上古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多,一个个韵部都活跃了起来,它们各自的樊笼先后都被冲破。宵部自然不会例外。这个韵部从幽部吸收了一部分字,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家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由幽部转到宵部的字称为幽部宵组字,把未转到宵部的幽部字称为幽部幽组字,把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合成的新韵部称为宵类。宵类相当于《切韵》或《广韵》的萧宵肴豪四韵之和,也即相当于等韵的效摄。本文的目的是要考察在通语中由宵部到宵类(效摄)的变化过程和宵类形成的时代。要想知道宵类的形成过程及其最后形成的时代,就必须弄清楚它在演变中各个时代的四种用韵比率。这四种比率是:一、幽部宵组字和幽部幽组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二、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三、幽部宵组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四、宵部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为了说明的简便,后面常常分别地称这四种韵段为第一种韵段、第二种韵段、第三种韵段、第四种韵段。  相似文献   

20.
辽金两代,特别是金代,语言文字之学令人瞩目。出现了荆璞、王与秘、韩孝彦、韩道昭、张道忠、王文郁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产生了《篇海》、《五音篇》、《四声篇海》、《五音集韵》、《改并五音集韵》、《切韵指玄论注》、《切韵满庭芳》、《切韵指迷颂》、《切韵澄鉴图》《四声等子》、《新刊韵略》等优秀著作。金代语言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金王朝入主中原不过百余年,金代学者对汉语、汉字的研究与南宋比毫无逊色。过去讲语言史的论著忽视忽略辽、金两代,似不公允。本文拟就流传下来的四部著作作梗概的研究介绍,以期引起治汉语史和辽、金史的同志的兴趣,大家携手,发扬光大祖国十至十三世纪的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