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叶斌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68-172
黄侃的"训诂学"定义是训诂学现代理论的逻辑起点,广为训诂学通论著作所引用,但是对这一定义本身学界却缺乏研究。本文讨论了黄侃"训诂学"定义中"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一语的确切含义和具体内容,认为"语言文字"主要指词汇、词义,"系统"的具体内容包括转语系统、同源系统、替换系统、同义系统、引申系统、义场系统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于""为"由于使用频率高而成为被动标记;"见""被""吃(喫)""蒙"源于"遭受""蒙受"义而虚化为被动标记;"使役"义动词"叫(教)""让",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可虚化为被动标记;而"给予"义动词"给"经"容任""容让"义发展为使役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转表被动。  相似文献   

3.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义分为两类:一类表弱建议,同时带有无奈意味;另一类表随意.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表随意的"得了"可以与表随意的"好了"互换,而表弱建议的"得了"与妥善处理的"好了"不能互换.语气词"得了"源于"就得了"的简省,演变环境决定了它情态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5.
两汉三家<诗>中,"齐诗"学派因善于称言阴阳五行说而独具特色,并在西汉中后期臻于鼎盛.东汉盛行图谶符命之学,而图谶符命之学与阴阳五行说堪称一途,"齐诗"却在此时突然衰落.文章认为,"齐诗"由盛转衰的关结点在于王莽篡汉.王莽秉政乃至篡汉以后,三家<诗>明显分为两大阵营,鲁、韩<诗>学者皆拒绝为新莽奔走,而"齐诗"学者则几乎全部为王氏集团奔走.不同的政治选择影响了东汉朝廷对待三家<诗>的态度和士子的选择,"齐诗"突然衰落和最早亡佚的命运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陈坚 《齐鲁学刊》2007,(5):18-22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一个传统论题,"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主张,这两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即"义"相当于"利他",而"利"相当于"自利",但在内容上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别,体现了儒佛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义利之辨"是在伦理向度上立义的,而佛教的"自利利他"则是在境界向度上立义的;儒家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重视"义",以"义"为前提来达成"义"与"利"的平衡,而佛教在"自利利他"关系的处理上则重视"自利",以"自利"为前提来达成"自利"与"利他"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邵喆静 《兰州学刊》2010,(Z1):31-34
"义以生利"思想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思想,属于"义利现"经济思想中的一部分,它萌芽于孔子之前。目前国内学者对"义"与"利"的研究大多都是关于谁轻谁重的问题,而笔者则重点是研究"义"与"利"的相关性问题。并且笔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完成"义"与"利"的相关性分析。此外文章根据"义"与"利"正相关的结论分析了"义以生利"思想对现代市场经济企业诚信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西汉诸侯国官制是西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反映了诸侯国势力的消长,也反映了西汉与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关系。"七国之乱"后,西汉推行了一系列诸侯国官制改革措施,以限制、削弱诸侯势力,最终实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荔浦方言的"V一下子"与"V一下子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浦方言表短时义是在动词后加"一下子",表尝试义则是在动词后加"一下子看".要之,荔浦方言的短时态和尝试体都用述补结构来表示.另外,"一下子"及其变体表义非常丰富,且与节律有一定的关系."一下子看"出现的句法位置比较受限制.  相似文献   

10.
构式"好你个+X"由表反语的形容词"好"与负面评价构式"你(这)个+X"组合而成,这是词汇与构式义顺应的结果,构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负面评价。不过词语对构式也有压制,依据"X"的不同,构式的评价强度体现出层级性与可商洽性,可以是谩骂、斥责、批评、嘲弄、抱怨、不满、委屈、无奈等。构式"好你个+X"在使用过程中"X"扩展到了动词性结构,"你"也抽象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疑问和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曾提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宏观层面如何认识这个原理;二是对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如何解释.生产方式有多种类别.一定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和生产方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对资源配置的概念使用要有区分,广义上称资源配置,狭义上不妨称要素配置.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是两个概念,既存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这个关系式;又存在"管理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个关系式.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需要修正,结论为:科技生产力(硬技术、既定、静态)→生产方式(抽象)→生产关系(抽象)→管理方式(具体)→生产关系(具体)→合力生产力(动态).  相似文献   

12.
"被就业"、"被自杀"类"被+non-passives"结构是通过整合多表示"不如意"的常规"被+pas sives"结构与通常不用于被动的"非被动词"类(non-passives)而生成的,整合的结果是产生了强烈的主观"移情"义——同情受事、谴责施事。这种主观"移情"义的产生是语言使用者顺应自身心理世界的结果,而选择"被+non-passives"这种不合常规的语言结构则是语言使用者顺应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与汉语现有语言系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释含有部件"止"的"盈"等五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山 《殷都学刊》2002,(2):91-94
“止”在甲骨文构形中的部件义 ,可用来表示各种运动义。该文考释了含有部件“止”的“盈、退、困、後”等五字 ,以揭示含有部件“止”的词的本义和字形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表现得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采用委托慈善组织办理赈济的办法,使义赈组织成为此次救灾的主体,并有效促进了民间义赈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各义赈组织之间的合作,专门成立京畿水灾赈济联合会,开创了义赈组织联合办赈的先例。义赈组织不仅为此次水灾筹集了大量资金,而且受委托办理"急赈"和"官赈",并在"散赈""灾民收养"和"灾后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赈灾款物筹集困难、义赈组织间的协调性不强等原因,导致"义赈"多集中于某些重灾区,且赈灾款物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义赈"在此次水灾救济中的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华夷之辨”是西汉处理邦交关系的理论依据。先秦“五服制”所构建的以中原为核心的天下秩序,对于西汉“大一统”天下观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汉匈战争背景下的“修攘制御”和外交经营,不仅反映了西汉人的地理观念,而且体现了西汉全方位经营的外交理念和对外交关系制度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体道方式,是通向"与道同一"的终极境界的主要途径."心斋"和"坐忘"思想中体现了明显的解构倾向,体现在由两者引申出来的"崇独"思想合力解构儒家伦理名教的理论实践中."心斋"、"坐忘"思想的解构理论的张力又在庄子对逍遥于"世"的肯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从而在解构思想内部达到了自我平衡.  相似文献   

18.
"义"、"事"之别与"今"、"古"之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学史上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于孔子和《春秋》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今文家视孔子为一政治家 ,因此 ,今文家以“春秋重义不重事”为方法论而重“义”轻“事”即重论轻史 ;古文家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家 ,他们强调《春秋》的“史”的意义 ,故古文家重视对于六经中的音韵训诂、典章制度的考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风 ,对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三篇"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三篇科学著作,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八荣八耻"是胡锦涛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老三篇"与"八荣八耻"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说明:"八荣八耻"与"老三篇"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们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要注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