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最近,在一个讨论文艺问题的小型座谈会上,对“题材无禁区”这个提法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志说:“‘题材无禁区’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文艺创作的题材不应该有任何限制,作家想写什么就  相似文献   

2.
由幽默写家到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的创作显然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在创作上,老舍始终未脱离他所熟悉的城市平民题材,由早期对这种题材的简单展现到其幽默成熟后的正确表现,再到解放后对北京新市民的歌颂,反映出作家对于文学外部环境的自觉以及对于题材认识的深化;艺术上由伤于滑稽到幽默再到现实主义的严肃表现,反映出老舍市民题材作品发展的过程。30年代老舍的文艺自觉表现为创作上的积极参与和理论上的自我消化。理论修养体现于创作之中,表现为幽默的成熟和题材的扩展深入与典型化。30年代老舍文艺自觉的主要内容是对于自我创作活动的认识和反思。回国后,老舍很快进入了社  相似文献   

3.
一自“五四”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就成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时期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极少,也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时代风貌。至三十年代,这种文艺创作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变: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剧增,思想内容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在新文艺创作领域,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历史现象。 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创作的活跃景象,在一九二八年以后的革命文艺刊物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太阳月刊》(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七月)共出版七期,发表作品五十篇,写工人的占十九篇;《新流月报》(一九二九年三月至十二月)共出版四期,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五篇;《拓荒者》(一九三○年一月至五月)共出版五期,发表作品五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三十七篇。这种创作现象,在某些进步文艺刊物上也有一定的反映。象《文学》的第一期上,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天,大家围绕着如何提高古典文学的研究水平问题发表了不少意见。我认为要提高水平,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样才会对古代作家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正确的总结我国古代作家创作的经验教训,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应该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过程中,作家有选择题材的充分自由,这本来是件不容置疑的事。但“四人帮”为了把文艺创作纳入其篡党夺权的轨道,把作家写什么题材,笼统归结成为什么人的问题,立场、世界观的问题。这个似是而非的谬论,我们必须加以澄清。题材的选择与为什么人为什么人,为哪个阶级服务,是文艺的根本问题。作家选择什么题材,决不能脱离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文艺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必须配合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即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风尚、人民的新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特征,以此来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社会主义时代向文艺提供了新的反映对象,在历史的激流中前进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文艺也有了新的要求。作品的内容变了,题材和主题思想变了,艺术形式也不能不变,笔墨也不能不变;被反映的客体变了,接受表现的客体变了,作为反映者和表现者的主体也不能不变。风格,它犹如人的气度风貌,诚于中而形于外,一笑一颦都反映着心理的变化。风格,它是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统一体;它是内容的表象、形式的升华。风格,它是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但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特征,它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手段,是应该为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是应该适应服务对象的审美需要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出发,必须能够充分地体现新的反映对象的内在特征;必须能够充分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高的审美需要。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不论老一辈的作家艺术家,或者年青一代的新成长的作家艺术家,由于他们的反映对象的不断更新,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风格就都面临着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任务。本文拟就下列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尚有待于深化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艺生产经营机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品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创作过程及运作方式,既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又要按照艺术规律,同时还要尊重经济规律,使文艺在经济改革大潮中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嬗变特征:宋元时期是说话艺人讲述,文人或书坊主记录整理阶段,宋元话本较多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情感,按时序讲述一些充满奇异色彩的故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是文人在艺人讲述的基础上,吸收史书、戏曲的人物与情节进行重写阶段,作家喜爱选取那些创作基础较好的重大题材进行再创作,其思想观念大多来源于前人作品与历史积淀,其中章回小说往往采用"缀玉式结构";明末至清中叶时期,文人作家开始独立创作白话小说,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写熟悉的人物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笔下人物与现实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  相似文献   

9.
分清是非,坚持原則,实事求是評价文艺作品,对任何一个文艺評論者来說,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篇文艺評論文章,不但使作家本人直接受到影响,連广大讀者也会受到影响。好的作品,由于評論者的推荐,广大讀者会在爭先閱讀中受益;有害的作品,經过評論者指出,讀者也可以事先防止,免受毒害。所以,文艺評論者的工作既要对作家負責,又要对广大讀者負責;既要鼓励作家肯定成績,精益求精,又要帮助作家认識自己作品的缺点和錯誤,好好改正。可惜,有些同志所持的态度并不是这样。他們对于不好的作品,也是尽量美化,大吹大棒,这种态度,不能认为是严肃的。  相似文献   

10.
由“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写中心”、“题材决定论”等文艺观点,对于数十年的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文学及文学史研究,都影响甚大,危害匪浅。它不仅使得许多作品随着所写的“中心”转移或题材的重大性消退而失去或消退艺术生命力,而且使得受此文艺观点影响而写出的理论批评文章和文学史著作对某些作品的评价失之公允,不是很快过时,便是留下欠科学的瑕疵。新时期以来,随着对这些“左”倾文艺观点拨乱反正的逐步深入,作家们都在努力进行着使创作既紧扣时代的脉搏又能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艺术探求。文艺理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也对自己的学术领域进行全面的反思,诸如“文学批评观”、“文学批评方法”、“重写文学史”等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就是这种思绪走向的反  相似文献   

11.
刘白羽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以熟悉并擅长写军事题材作品而获得重大成就的著名作家。他的军事题材作品,深刻而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缔造与保卫人民中国的伟大历史功勋和部队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部队指战员的欢迎与喜爱。他在开国前所写的许多报告文学和小说等军事题材作品,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给予了很大的助力,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已成为耸立于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心中纪念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2.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蜕变》是曹禺抗战时期创作于重庆的一部话剧,作家试图通过该剧表现“我们民族在抗战中一种‘蜕’旧‘变’新的气象”并实现自己创作模式的转变。但事实上在《蜕变》中作家既没有成功地展现出人们生存环境蜕旧变新的真实过程,也没能成功塑造出蜕旧变新的人物形象,其创作模式的转变反而使其作品沦为政治思想的传声筒,以前作品中的那种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4.
李辉英和他的抗战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怀念为中国抗战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东北爱国作家李辉英。 吉林省籍香港作家李辉英(1911—1991)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这位左联老战士,三十年代初崛起于文坛,始终把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旋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作品写得最早也最多的一位作家。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21岁的李辉英,以一个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不可抑制的愤怒和仇恨,投身子抗日文学的创作。 五十多年来,李辉英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还是在灯红酒绿的烟花港岛,他都以反映抗日斗争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母题。他先后出版了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集9部,散文集3部。  相似文献   

15.
闫薇 《齐鲁学刊》2007,4(1):99-101
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且也以为农民代言为己任。作为现代农民作家的典范,赵树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中,还是在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语境中,都坚持自己的农民立场。在当下文学日益疏离农民立场的文化语境中,重申赵树理创作对农民立场的持守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抗战题材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实现国族动员、反对侵略战争和拯救民族危亡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作为创作资源被持久地开掘,战争对人心灵创痛的揭示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而西方关于战争题材的文艺在这一点上要远比我们深刻。对人性的关怀、对战争给个人造成的伤痛的揭示更显示了艺术的力量,也更接近战争危害的本质。文学史上我们反映内战的文艺远比抗战文艺更成熟和更有影响。同是战争,但对这两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文艺的反映竟是如此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要敢于写无产阶级的人性”,这是王愿坚同志学习了周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所写的一篇体会文章的题目。周总理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切都套上‘人性论’”的粗暴的做法,号召作家解放思想,打破顾虑,努力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和人情。王愿坚同志对此深有体会,他回顾了  相似文献   

18.
江 泽民同志在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讲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学艺术发展的问题时,要求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一指示是我们发展新时期文艺的指路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扩展,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样化。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必将出现更加繁荣也更加复杂的局面,多元美学形态并存将是任何人也不能根本改变的事实。文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在正视现实发展、对文艺的多样化趋势作出积极反映的同时,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学的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社会主义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社会主义文艺肩负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同时,这一使命也给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开辟了宽阔途径。共产主义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优秀传统,也是它区别于历史上一切进步文艺的根本特点。文艺是人类通过审美方式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受一定时代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受经济,政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高尔基说过:“文学从来不是司汤达或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事业,它永远是时代、国家、阶级的事业。”创作的实践也说明,一定的文艺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作家在创作时,必然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世界观去  相似文献   

20.
作为湖畔诗人的潘漠华,以他风格独具的新诗创作为中国新诗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诗作大多抒写个人的悲欢与忧怨,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中,他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狭窄的个人悲欢圈子”。他一生共创作了九个短篇小说,后自编为《雨点集》出版。如何评价他在新文学的园地里洒下的这几颗小雨点呢?钱杏(屯阝)在《现代十六家小品序》中曾说:“实际上,对于一个作家价值的估定,应该是从‘质’的方面看,即使作者只发表过很少的作品,但这少数的作品,是代表了作者,而在整个文艺运动上,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这个作家是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