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3.
夫子何命焉为这句出自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的《公输》。课本是这样注的:(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焉”和“为”合用,表示疑为语气。按照这个注释看来,“焉”和“为”都是疑问语气词。我们知道古书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不少,但“焉为”合用确实难见。愚意认为这里的“焉”不是疑问语气词,而是代词。杨树达《词诠》“焉”字下第一条解释说:“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辞海》“焉”的第二个意义也说“犹言‘之’”。“何命焉为”的“焉”正  相似文献   

4.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的“与”历来有四种解释 :加强语气或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助词 ,倒装句的语气词 ,副词 ,实词。考察的结论是 :“与”和“其”都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止”,毛传、郑笺以及孔疏都大致分作两类:一类是动词,如 1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又“止于棘”,“止于楚”,“止”都当留止讲,意思很清楚。另一类是当语辞用,如《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其中“止”字,毛郑孔都当作语辞讲。但是,《诗经》中的“止”除了动词和语气词两类,还可分出一类,即代词,当“之”  相似文献   

6.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种类上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疑问代词可以根据询问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询问人、询问事物、询问处所等三类。本文考察了《墨子》中的所有疑问代词,发现各个疑问代词语用功能很不平衡,将其语音形式分为匣母、禅母、影母三系。结合例句详尽分析了主要的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斯"在诗经中共出现94次,有代词、助词、语气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斯"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其”虽然有时在句子中实指发话人“我”,但是不能翻译成“我”。这是“语用上使用方法的活用”,可在注解中说明其语用义,如翻译成“我”,便失去了这种特殊用法的语用意义。从常见例句看,“其”指代对话中的受话者‘你’或‘您’”的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please"一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礼貌标记,用以缓和请求的语气。然而,对伦敦青少年口语语料库中含有"please"的语例进行分析后,发现:"please"可以与多种不同句法结构连用——祈使句、情态动词疑问句、非情态动词疑问句、陈述句和无语气小句;含有"please"的话语虽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指令性效力,但不尽是请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左传》中代词“其”作定语的用法进行分析,然后从语义的角度,结合认知的观点对“其”的领属功能和回指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代气论是中国化中一个蕴义复杂的问题。本试图通过一种西方学理式的分析,来展示气论所包含的天之元气、人之体气和艺之气三个层面及各自内涵。围绕气论三个层面天-人-的独立和相互作用格局去揭示中国化中所蕴涵的生命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沅江话中“起”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属新湘语的沅江话中的“起”是个意义较丰富、有多种语法功能的词。“起”可以作谓语、补语以及作为帮助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7.
“A是A,B是B”句联的语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平面考察“A是A,B是B”句联。把“A是A,B是B”句联分为两种类型:区别型和列举型。两种类型又各自分成几个次类,区别型分为偏别式、平别式,列举型分为“有”式、“合格”式、“鲜明”式。重点考察各类型和次类的语义特点,找出区别型和列举型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考察“A是A,B是B”句联与先行句和后续句的语义联系,分为在复句中和在对话中两种情况。对于“A是A,B是B”句联歧义的消解提出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判断句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古代汉语判断句进行了系统梳理:"者""也"相呼应表示判断,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名词性谓语前的副词起加强语气或修饰的作用;作为判断词的"是",是由指示代词的"是"转化来的;"为"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演变出表示判断的用法。此外,文章还对"是"、"为"表示判断的用法与其它用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