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韩红 《学术研究》2002,(2):45-50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作为交往性的社会进化理论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核心问题的探讨,归纳出三条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途径,即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承认和重视共同的道德规范;改变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所强调的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的分析,它所倡导的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以交往行为为切入点,集中探讨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价值、意义的丧失.哈贝马斯建立了体系--生活世界的双层理论架构,认为是由于体系入侵生活世界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的途径是以交往合理性代替目的合理性,从而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和社会的合理化.这一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解决社会弊病的方案,但是也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阳海音 《晋阳学刊》2007,1(6):68-71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病症。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的根本办法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三是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的理论对应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具有启示性。然而,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哈贝马斯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他的理论具有较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4.
70年代末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思想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即从早期的“认知理论”转向晚期的“交往活动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活动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活动理论 ,它阐述了交往活动与三个世界 (客观的、社会的和主观的 )的关系。另一个是社会理论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的合理化、现代化和殖民化。虽然哈马斯的交往活动理论表达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种理论本身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悦笛 《河北学刊》2002,22(3):50-54
交往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相互阐释,构成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规范性基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三重意蕴:生活世界不仅以文化、社会和个性为内在结构,而且还构成了交往行动的背景和相互理解的信息库。同时,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有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外在功能。然而,在生活世界的普遍语用学根基、具体化内容及理想性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是围绕不同层面的“人类合作”问题而展开的,如何促进合作网络的不断扩大和发挥其积极效应可以说是该理论的独特价值与核心追求所在。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最大问题就是“合作网络”的封闭、缺失和分布不均衡,即合作秩序的难扩展。社会资本转型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合作网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走向扩大并发挥其正效应。“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实质上是指西方市场经济文明下的人类合作秩序问题,由于中国的社会资本转型是建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背景之下,所以从哈耶克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中得到理论启迪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理论追溯,阐述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间内在联系,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揭示出合理化、异化与社会发展的逻辑辨证关系,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和谐的社会就是对合理化与异化不断扬弃的社会,探讨了其对当前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7)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因素组成的,只有在三者的相互协调中生活世界才能维持存在。系统与生活世界起初是融为一体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系统逐渐脱离并侵入到了生活世界,使得生活世界殖民化了。对此,哈贝马斯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理性批判,而是转向了对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构建,即通过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文化解释体系"的重建以及法律和道德手段的综合运用,最终建立一种合理交往的生活样式。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哈贝马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病症的治疗只能是隔靴搔痒,其构建的生活世界也就带有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理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合理性问题与合理化问题的理解。比较韦伯与哈贝马斯的合理性理论,“困境”的韦伯到“整合”的哈贝马斯反映了“从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到道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发展。交往合理性承认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从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出发,与世界主义、平等主义、对话的普遍主义相联系的多元主义将有利于中国的现代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国际经济关系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超出各国领土范围的特殊的社会生产联系领域”①;前南斯拉夫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复合体,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劳务和资本的国际流动等”②;我国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是指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家界限的各个领域、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经济联系的总和”③;也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就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媒介,它表现为各种形式,如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合理性理论与东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捍卫现代性;现代化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现代性的困境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的办法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现代性问题出自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可以重建现代性。哈贝马斯承认多元性,肯定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交往合理性理论承认东亚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包括儒学界充斥着对儒学的种种误读,其中之一就是将儒学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以至用所谓“儒家传统”来抗拒现代文明价值。其实,儒学本然地蕴涵着现代性。儒学的现代性不仅源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而且基于儒学自身的基本原理,即“仁→义→礼”的理论建构。这个原理要求根据正义原则(义),包括超越差等之爱而追求一体之仁的正当性原则、顺应特定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来“损益”即变革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因此,在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下,儒学原理要求儒学自身现代化。儒学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儒学的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儒学的现代化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设想,而是一种历史事实;但同时,这个历史进程尚未结束,而且往往误入迷途而陷入原教旨主义,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相似文献   

13.
李楠 《兰州学刊》2010,(5):35-38
后危机时代,如何改进我国证券公司监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满足监管实践的迫切需要。文章研究的目的就是基于公共利益理论、政治理论、权衡理论和法律理论等现有四类成熟的金融监管理论体系,试图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特殊性,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重新审视我国证券公司监管制度,并对其监管改进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批判始终是同他对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使前者获得了其自身的深刻性 ,同时也使他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始终拒绝形而上学问题的现代合理化理论 ,具有了一种基础性意义。因为现代技术理性的无约束的高扬 ,乃是合理化理论不可回避的内在难题。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必要参与下 ,合理化理论的真正难题就表现为 :存在本身的合理性 (本真性 )如何同科技进步的合理性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15.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它已不适合现代西方社会的实际了,但它仍然具有鼓舞人心的潜在力量,因而有必要进行重建,而他的"交往合理化"理论正代表了这种重建.他的"交往合理化"理论主要是讨论"劳动"和"交往行为"的,并且他把"劳动"与"交往行为"的矛盾,视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合理化了,而交往行为却有了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来一个颠倒,即使劳动不合理化,交往行为合理化,只要做到这一点,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显然,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其根本的问题出在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使其能够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17.
在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中,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科技理性的泛滥、公共领域的萎缩、生活世界的内殖民化等问题都有独到的理解。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汲取前辈的思想精华并指出其中的理论局限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正是这一理论让他的思想大放异彩。在哈氏看来,“交往理性”正是重建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和谐合理性:儒家文化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自荣 《学术研究》2006,1(10):53-57
通过分析哈贝马斯和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得出合理性判定依据,即与行动取向关联的知识及其预设(人与世界关系)的取向。儒家文化的人与世界关系(天人合一)和儒家文化的知识(内在超越)都是和谐取向的,因此,可以把儒家文化合理性界定为和谐合理性。最后,通过和谐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交往合理性的比较,说明和谐合理性是目的合理性和交往合理性之外的另一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张松 《东岳论丛》2003,(3):5-10
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批判始终是同他对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使前者获得了其自身的深刻性,同时也使他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始终拒绝形而上学问题的现代合理化理论,具有了一种基础性意义.因为现代技术理性的无约束的高扬,乃是合理化理论不可回避的内在难题.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必要参与下,合理化理论的真正难题就表现为:存在本身的合理性(本真性)如何同科技进步的合理性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20.
宋蓓娜 《河北学刊》2023,(3):220-224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遵循“文化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并在同化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传播阶段存在诸多乱象,这是典型的网络空间问题,更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饭圈文化”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有:外在环境层面的风险社会与加速社会的影响;主体行为层面的意见领袖“强模因”负向传播;内在精神层面的数字化时代的“群体性孤独”。解决“饭圈”乱象需在环境上加强平台的监督责任与法律的监督作用;在行为上发挥意见领袖“强模因”的正向传播力量;在精神上重塑道德榜样、增强粉丝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