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济桥 《殷都学刊》2013,34(2):34-37
宫室建筑是古代政治、礼仪重要内容.邺城的宫城分东西两部分,总体由太极殿、尚书省、朝堂、内省等构成.  相似文献   

2.
申小红 《船山学刊》2011,(2):163-166
绍兴八年(1138年)前,南宋政权在选择都城时,朝中大臣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临安和建康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它们都易于控制富庶的江南。经济及交通等因素不是决定两者谁作为都城的首要条件。建康的优势在进取,临安的优势在防守。南宋政权定都临安,除了实力不济与气候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文化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3.
一、几度上临安献书?《宋史·郑樵传》及省、府、县方志均载称郑樵一生三次从兴化赴南宋首都临安: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上《献皇帝书》,献所著百四十卷,诏藏秘府;第二次是绍兴二十八年应高宗召对诣解,投右迫动即3第三次是绍兴三十一年携《通志脉于朝,进《上段通志表》,适“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投枢密院编修。翌年,郑樵便逝世了。近来,吴怀棋先生编著的《郑樵年谱》据《上宰相书》的记叙,重新考定郑樵在以上三次人都之前,已有两次赴临安献书之行: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第二次是十七年,即作《上宰相书》的时…  相似文献   

4.
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大城市。城内居民达百万人以上,商业繁盛,饮食业相当发达。绍兴十七年(1147年),孟元老撰《梦华录序》里述称:北宋东京,“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就概括地说明了北宋东京饮食市场的盛况与烹饪技术的发达。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兵攻克汴京,徽、钦二帝被虏,翌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市),被迫南迁。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建都杭州,称临安  相似文献   

5.
17.圜丘分十二陛。卷148、页2385绍兴十三年三月丙午(19日),“诏临安府同殿前司修筑圜丘于龙华寺之西。坛四成,上成纵横七丈,下成二十有二丈,分十三陛,陛七十有二级”。按:咸淳《临安志》卷3所载与《要录》同。而《宋会要辑稿》礼2之5、《宋史》卷99《礼志》所载圜丘之制度更加具体,其中“分十三陛”均作“分十二陛”。考宋代圜丘之制来源于唐,《唐会要》卷8所载亦作“十二陛”,唐代圜丘现在保存在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经考古发掘,证实确为12陛,与12时辰相对应则《要录》、《临安志》之“十三”乃“…  相似文献   

6.
南宋都城临安商业十分发达,远远胜过唐代的长安、北宋的东京。其在中国、在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临安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程度,被认为是"9—13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商业革命、城市革命的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范例"。本文试图通过南宋临安的花卉消费和市场供应,进一步印证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7.
花山谜窟从2000年开发至今己届六年了,在具有文化之邦,礼仪之乡之美誉.且又非常注重修史撰志的古徽州。花山谜窟却一无史料,二无记载。在浩如烟海的府志县志中找不出只言片语的线索。从而,关于它的成因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如屯兵说,皇陵说,采石说,仓储说,史前文化遗址说……从目前探明的屯溪花山石窟群与歙县烟村石窟群我们不难发现。石窟如此集中。规模如此宏大,且又大多云集在新安江边,在众多的猜测中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线索供大家探讨——临安造殿是众多谜团中的一说。  相似文献   

8.
北宋、西夏政权长期对峙中,北宋王朝对黄河的军事功能颇为借重,并在黄河沿线的兵力部署、防凌和打凌等活动中多有体现。这种军事战略的运用,客观上为北宋王朝防御西夏发挥了一定的有效作用,成为其整体对外军事防御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这一战略也充分暴露出北宋王朝对外斗争中的软弱性,为宋夏斗争的长期开展带来一定弊端。  相似文献   

9.
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的城市,历来是封建国家的各级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中的手工业和商业行为主要是为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服务的,市场规模狭小,被限制在城市一隅。这种情况至宋代有了重大的改变。随着坊市制度的崩溃,作坊店肆广泛涌现,遍及城市各个角落。如南宋时期的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①。如果说南宋的临安乃因国都所在,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影响而缺乏代表性的话,那么江南地区的苏州则成为地方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北宋时期,苏州的商业中心在城中部的乐桥一带,随着坊市…  相似文献   

10.
祝尚书 《学术研究》2007,(5):126-132
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在主要是为得解举子饯行、励志的北宋,鹿鸣宴还相对普及;南宋则更多地强调鹿鸣宴古礼仪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复,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缛节又加重了地方的经济负担,使之难以为继,故几成废礼。现存宋人鹿鸣宴诗总体成就不高,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鹿鸣宴诗尚有阅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牛润珍 《河北学刊》2008,28(3):84-90
后赵重建邺都工程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石勒时期,主要是都城设计与邺宫初造;后期为石虎时期,根据石勒总体设计大规模营建,先城内后城外,宫殿建筑先内宫后大朝。以九华宫、太武殿及两侧东、西阁为主体工程,宫城、郭城围绕主体工程布置,自北向南,由北城垣上齐斗楼,经太武殿、端门及中阳门内大街、中阳门,构成全城南北中轴线,宫殿建筑、官署、街区、里巷等均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全城平面布局大体呈横长方形,城门自东、南、西、北顺时针,依次为建春、广阳、中阳、凤阳、金明、厩门、广德门等,门名取象"四时"命设,城制设计具有"天象"意识。城垣与城门、三台、宫殿、街市里巷、习俗、礼制建筑等,不仅规划整齐,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在北宋末南宋初无数农民起义中,范汝为起义是比较重要的一次。(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方腊起义和锺相、杨么起义。)这一起义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七月到绍兴二年一月(1130——1132),前後一年有半。在范汝为死後,又有馀党范忠的起义(绍兴二年冬),如果连范忠起义一并计算在内,那末,这一次起义从开始到全部结束,就达两年半之久。在宋代的无数起义中,时间要算比较长的一次。起义地点是在福建,而福建是临安政府的後门,所以这一起义,直接威胁到南宋政权的背面。在内外夹攻中的南宋政权,曾在这一起义中看出了它的重大危机。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指导之下,南宋政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期的唐宋都城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空间概念:一是地域空间,诸如城市区划、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等;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诸如居民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市管理制度等;三是精神空间,诸如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心理、城市观念等。可以说,我们关注的城市空间应该具有多重性和多维性。如果把唐宋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和临安等城市经济社会的变化进行梳理,它还可以分为有形变化、张力弹性变化和无形变化,具体表现在平面布局的突破、地域空间的拓展、功能区域格局的重新组合、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人口结构的调整、官府职能回应市场的探索与转变等方面。在城市社会经济空间拓展的过程中,都城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商品经济因素展示了其无处不在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由于陇东地区处于北宋王朝和西夏政权交错的地区,因此,陇东地区受到了北宋王朝的重视。作为边疆地区,宋政府不仅派得力大员驻防,而且大规模修建城池。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是陇东地区小城镇大规模兴起的主要原因,故而,许多城镇因军事意义的消失而被废弃。北宋时期,陇东地区的小城镇具有军事、商业、行政管理、教育教化、居住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洛阳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朝的都城。由于距今时代久远,人们对其形制布局的认识若明若暗。根据近年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阊阖门等遗址考古发掘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它所开创的单一宫城"建中立极""五门三朝"等制度开启了都城布局和宫室制度的新时代,说明北魏洛阳城宫城形制对隋唐以降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3,(4):110-113
宋元话本小说时空设置的显著特点 ,是突出叙事时空的当代性和地域性 ,注重对市井节日民俗的描写和渲染 ;其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背景往往是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时间背景多为清明节、元宵灯节、端阳节等民俗节日。这种时空设置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在于 ,它既可以为故事情节的生发、开展等创设有利的条件 ,以加强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强化话本小说的现场接受效果 ,同时又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 ,使话本小说富有市井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两宋广东区域经济及其变化汪廷奎两宋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是:北宋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南宋各区域的经济此长彼消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地区发展,另一部分地区衰落,并形成由原来北部领先转化为南部(主要是沿海)占优势、北部趋于落后的格局。一、北宋初年的状...  相似文献   

18.
论北宋政风与积贫积弱仝晰纲北宋王朝与中国历史上其它王朝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兵虽多而积弱,粮虽足而积贫,国虽治而不振,这一特殊现象与政风腐败不无联系。本文试对北宋政风之特征、成因及其与“积贫积弱”的关系略作论述。一北宋政风之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19.
吕菊 《兰州学刊》2006,(9):53-55
温室殿建制自汉至唐多有,但从史料的考证可以发现保暖作用只在其次,而主要用于宴息、议政、藏书等。温室殿在皇帝生活和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由方位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安国楼  王志立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86-88,108
北宋司马光所编的《书仪》和南宋朱熹的草就稿《朱子家礼》,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部居家礼仪规范著作。在礼仪环节上,后者继承前者,却要简省得多。在思想性上,两者都注重继承传统,又与时通变,树立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俗风情的治家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