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刚刚建立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上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舆论冲突,矛盾集中在“人权”与“法治”两点。这场冲突显示了胡适与国民党政权在后几十年思想文化上根本分歧的...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内部分裂“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内部亦四分五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由来已久。在党政方面,有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角关系,互争领导权。军事方面,国民革命军发展到长江流域后,由于蒋介石的跋扈,以致原北伐的八个军中,第二  相似文献   

3.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2023,(1):143-157+287
在清帝逊位之后,康梁放弃虚君共和的主张,以“国民党”名义重组海外党众,争取政党政治的主动性。海外各埠党众接令后反应不一,既有积极响应以符合民国肇建的政治趋势者,如澳大利亚悉尼党众,又有反应迟疑、改组不顺者,如加拿大温哥华总会。总体而言,康梁重组国民党以挽救海外党务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且在国内发展党务时仍坚持海外、海内两分的组织形式,未能有效形成统一的整体,导致各行其是,甚至梁启超回国后新组的进步党亦有侵夺海外国民党党众之势。随着革命派亦以“国民党”之名竞逐国内政权,康梁一派的“国民党”落寞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们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和已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进行政治动员,开展“党化教育”,以精神力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民众对国民党及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国民党在民众中的权威有所提升。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得益于苏俄模式的启示,但其政权的自利性又使其政治动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民党早期以长江以南为主要活动区域,对北方尤其是北京,虽有渗透,但影响有限。19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以及国共合作政策确立之后,孙中山调整革命方略,通过与共产党人密切协作,北京党务起色明显。国共两党主要通过发动民众运动扩张党务,效果显著,但也带来诸多弊端。另一方面,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系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以中共、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为代表的“左派”势力与以民治主义同志会、孙文主义学会为代表的“右派”势力激烈对峙,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存在两个“市党部”。总体而言,“左派”占据优势,但“右派”的影响亦不可低估。这种左、右之争不仅是国民党内部高层派系分化的具体表现,更映射出192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多元纷繁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6.
<正>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宣布退出国民党政府与放弃国民党旗帜,并不是同时决定的。因此,对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一九二七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汪精卫反动集团又于同年七月十五日举行“分共”会议,通过了一个所谓《统一本党政策案》,提出“凡名列本党之共产党员,在本党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及国民革命军中有职务者,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并不得以本党名义,作共产党之工作”,正式和共产党决裂而背叛革命。随后,武汉反动派便公开驱逐、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相似文献   

7.
1928年冬,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出一个政治派别——“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改组派。由于改组派指名道姓地反蒋,有人因此而产生了错觉,以为改组派反蒋是革命的。其实,尽管国民党改组派对蒋介石政权的批评愈来愈尖锐,但他们仍然没有越出“改组”的基线,对于国民党,他们既不要求“重建”,也不要求其改弦易辙,更不否定其“党统”和“训政”,仅只要求  相似文献   

8.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派学人由“论政”走向“参政”,被视为是由“独立”走向了对国民党政权的“依附”。但是分析其认同国民党政权的原因、入阁后的心理状态及对国民党现实政治的批评情况,可以发现实际并非如此简单。行动上的无奈“依附”与思想上力求“独立”之间的拔河,才是他们当时政治态度的准确描述。  相似文献   

9.
从各方面的信息看,8月20日结束的国民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会议。顺利实现了“世代交替”,年富力强、形象清新、人气旺盛的马英九就任党主席,他表示要继承前主席连战的两岸政策和对大陆的访问成果,反对台独,坚持改革,誓言2008年夺回执政权。这次会议,连同此前连战主席大陆“和平之旅”、实现历史性突破一起,可以视作国民党新转机的两大标志。  相似文献   

10.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中国近现代时期各种战争频繁出现,特别是民国时期,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军事史是民国时期历史中极关重要的内容。过去对民国军事史的研究偏重在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军队建设方面,对国民党军事史研究比较薄弱。相比之下,有关国民党战争史力面(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还出版过一些著作,而对国民党军队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新近出版的张光宇同志所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张著《国民革命军》”)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对大革命时期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把1927年卮的国民党新军阀统治集团一分为二——“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蒋介石嫡系集团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在1930年5月的中原军阀大战之前,其兵力约占当时国民党新军阀统治集团总兵力的70%以上,至解放战争时期仍约占一半。因此,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来看,地方实力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同蒋家王朝进行生死搏斗时决定胜  相似文献   

12.
周良书  汪华 《学术界》2006,(3):177-180
1927年国民党上海市政权建立以后,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劳工权益的法规和条例。这既是国民党国家对大革命时向劳工所作各项承诺的兑现,同时它也反映了新政权有利用这些劳动法规来安抚劳工、控制社会的政治企图。然而这些新政策所持有“保障”与“控制”的双重性质,也种下了它最终失败的根由。  相似文献   

13.
王锐 《江海学刊》2022,(2):185-193
在探讨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时,国民党“改组派”的言说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为保持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的革命性,避免国民党走向士绅化、权贵化、军阀化,“改组派”详细分析“清党”之后国民党变质的过程与原因,提供了人们审视“清党”前后国民党发生蜕变的绝佳视角。而为了重建国民党的活力,“改组派”成员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讨。虽然他们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切中时弊,从国民党内部来看极具批判性,但由于始终不敢直面现代政治活动与政党建设当中的关键问题,加之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行区隔,导致其言说难以真正根治国民党的症结。重新思考“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十分有助于审视中国现代史上的政党、阶级、意识形态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台湾光复初期台籍精英的参政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中 ,台湾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成长起来 ,要求扩大台胞的参政权。台湾光复初期 ,国民党大陆籍官僚垄断了台湾各级机构的主要权力 ,严重挫伤了台籍精英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他们转而参选各级民意代表 ,指责国民党大陆籍官僚的腐败统治。在“二二八事件”中 ,台籍精英要求实现台湾高度民主自治 ,国民党政权视其为暴乱行为 ,调兵残酷镇压 ,在日据时代成长起来的台湾一代精英遭到惨重打击。国民党高层被迫调整治台政策 ,吸纳台籍精英 ,以缓和尖锐的省籍矛盾  相似文献   

15.
马英九获国民党提名2008年“总统”候选人之后,围绕马英九的副手之争,国民党内的“假团结,真分裂”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的发展脉络(192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纯 《江苏社会科学》2003,8(2):181-185
“以党治国”理念是“训政”时期国民党政权运作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国民党自称是遵循孙中山遗教,履行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从形式上看,这一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对孙中山的思想有继承的成分,但实质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别。由胡汉民一手拟订出来的《训政纲领》,以相当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以党治国”体制初步确立下来。其后不久,蒋介石主持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取代了《训政纲领》。蒋介石“以党治国”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同时由他个人独裁。  相似文献   

17.
<正> 根据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政治构想,建立本党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护法运动中确立的实质性目标.1921—1922年“二次护法”期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仿照辛亥革命时期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先例,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表明推翻北洋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孙中山等人将自己组建的新政权称为“正式政府”.广州“正式政府”的政策和成就,充分显示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政治水平,并为日后国民党走上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路铺垫前进的基石,也为后人评估五四运动以后复苏延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能量与局限留下了典型分折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领导的龙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一样,都是在毛主席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指引下,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对国民党桂系军阀的严重威胁和对蒋介石在全国实行的白色恐怖进行了沉重的回击。虽然龙州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深刻表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是不可压服的。起义失败后保存下来的红八军部分队伍,  相似文献   

19.
省历史学会付秘书长沈嘉荣同志的《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探索》一书,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收进了沈嘉荣同志近二十万字的论述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文章十篇,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作了剖析:他认为无论从其政治及其经济制度来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建立的就是一个封建政权”。理由是:“在新的生产力没有出现之前,不可能实现生产关系的改变”,“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不可能建立非封建或超封建的上层建筑”。《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是没有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政文同构、政法同构、政经异构和“差异”是保持一个社会稳定均衡运行的关键,其微观基础在于实现“理”、“力”、“利”的不同配置。苏共丧失政权和国民党的“黑金”政治都同“权力”和“金钱”的结合紧密相关。本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差异”政治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