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鉴于辉格史学传统在中世纪英格兰政治史研究中的进步史观缺陷,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体人物学等理路的借鉴,麦克法兰重构了“变态封建主义”概念,借此系统分析了中世纪的英格兰贵族阶层、社会政治秩序。这促成了西方学界对传统宪政史学的摒弃,以及对这种新范式的接受,进而对中世纪英格兰的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表现在十五世纪的英格兰和地方乡绅阶层得到应有重视。但麦氏的史学思想也存在诸如“对思想原则的忽视”“严重的史学碎片化倾向”“以国王为中心的史学观”等缺陷,并为后世学者所延续。随着史学理路的革新,卡彭特倡导的新宪政史应运而生。它要求重新审视中央机构的作用,同时从梅特兰的法律史传统中汲取营养。不过,新宪政史也是麦氏影响力的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摘     
王向梅在2006年第2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村妇女的经济活动考察》一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妇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果,并已逐渐得到了国内外主流历史学界的认同、认可。妇女史,尤其是妇女——社会性别史,不仅为历史研究增添了社会性别的新的视角,而且使妇女史研究本身跳出了狭隘的“妇女领域”,将妇女研究置于更大、更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对于中世纪的晚期的英格兰农民,国内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劳动和社会状况。但是多数研究是以一个家庭户或是以男性的经历来进行分析,对于英格兰农村劳动妇女的劳动和经济状况却论及的少之又少。因此,将社会性别的视角引入中世纪英格兰农村社会妇女的研究,考察和分析占英格兰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劳动妇女的主要经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英国价格和工资变迁的动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各家观点个尽相同,争论不断.其中“新人口论”者认为人口因素是中世纪英国价格和工资变迁的动因,人口数量的增减导致价格和工资的波动;但是这一观点却遭到了“货币论”者的反对,“货币论”者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和货币的贬值才是引起当时价格和工资变迁的根本原因,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凯尔特人是曾经散居于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古代型民族集团,参与了欧洲许多民族的形成。中世纪时期,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主要居住于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中世纪晚期,他们共同面对着其强大邻邦英格兰的威胁,命运又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5.
接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官场小说热,马笑泉近作《迷城》也以反映官场生活为主要内容,与此前官场小说叙事逐渐固化的“成长叙事”“官场探微”“腐败揭秘”等叙事模式相比,《迷城》之叙事有较新的突破,其主要表现在马笑泉将官场叙事的情节置于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上,将文学创作与文化影响相结合。《迷城》之叙事,不仅让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叙事的根底更为雄厚,而且还改变了已有官场小说叙事模式的单一化局面,兼容了更为广阔的思想与人生之“思”,实现了“官场”与“人生”真正意义上的链接,为后续官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负载着特定的生产方式及意识形态所规定的意义。与传统工业题材小说基于阶级斗争、生产矛盾、思想冲突设置叙事框架不同,新世纪工业叙事显现独特的叙述特征和艺术追求,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编年体、成长、“生活流”三大模式。三大模式具有丰富的具体内容和深厚的文化蕴涵,表达了创作者和阅读者特定的文化心理诉求,但也存有值得警惕的趋于“另一种模式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和中世纪,“模仿”一词和古希腊一样还泛用在不同的范畴和层次上,但在文艺理论中,早期的罗马人就给模仿渗进了逼真描写的要求,到了晚期“模仿”则多专指临摹可见可闻的自然事物,“想象”成了比“模仿”更重要的概念,加上中世纪人们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文艺理论中兴起的象征观念便取代了传统的模仿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女性观念一直存在于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中。俄罗斯中世纪经历了七百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晚期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女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规制和斗争中,尤其在古罗斯和中世纪罗斯存在着“双教并存”和“双重文化”现象,因此对女性的观念也有着不同的阐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俄罗斯女性逐渐参与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女性传统观念对当今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到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恩格斯的论断是常常被引用的:“基督教把文明、占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科学成为了宗教的婢女”。流行的观点甚至认为在“黑暗的中世纪”其艺术必然也是灰暗晦涩的。  相似文献   

10.
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 在着违反客观生活真实和角度固定单一的不足。在从传统视角向现代视角的转变过程中,西 方现代作家们的“非人格化”,审美中心内移以及追求叙事多角度和多层次反映客观真实等 文学审美观点在克服上述不足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具有鲜明的自我解构特征。以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观之,卡罗尔打破传统儿童文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采用去中心化叙事方式,建构开放性文本,并通过大量实验性文字游戏延异文本的终极意义,建构了多元共存、开放包容、意蕴无穷的儿童世界,既解放了儿童游戏的天性,也为成年人提供精神回归的家园。卡罗尔的解构之旅颠覆了以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为主流的儿童文学,推动了张扬幻想、追求快乐天性的儿童文学从边缘向叙事主潮的中心游弋。  相似文献   

12.
《月牙儿》的文本隐含多重意蕴,在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和与此相应的人物“内部聚焦”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叙事裂隙,从中既可感受到主人公的宿命感和性格缺陷,也可隐约地窥测到作家本人的某种欲曲折传达的生命隐痛。  相似文献   

13.
论中世纪西欧的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世纪,西欧出现了城市振兴的历史局面,在中世纪的这种“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市民阶级缓慢地形成了,他们的主体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现实的工商业活动赋予城市市民阶级以崭新的生活内容,并形成了与中世纪基督教精神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崇尚现实生活,崇尚实用观念,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自由,正是这种新兴的市民文化,孕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英格兰特有的司法制度环境不仅在中世纪早期就形成一批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律人,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趋势,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共同体。中世纪英格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使普通法得以维系与发展,而且使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在英格兰得以保持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傻子"的界限——评《尘埃落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尘埃落定》中“傻子”这一非常态人物形象及视角昭示着当代作家的文本自觉,也带来了当代小说叙事方式、叙事视角的转变。但是,“傻子”主题和叙事视角既可以与作家的创作倾向、创作追求、创作风格相契合,也会导致创作的随意性。对比班吉与土司二少爷,可以说明“傻子”视角的独特性和文学创作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6.
王长中 《南都学坛》2001,21(1):54-58
老舍和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赵树理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重读和照搬,只顾及了“普及”,而缺乏创造性的提高;老舍则既继承了传统,又没有囿于传统,而是以现代的叙事方法,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小说在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五四”以来,大众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只有在十七年期间,才产生了大量的在普通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十七年期间,作家们追求大众化的途径大体相同而又各具特色,具体到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可以说,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会生活,是作品在大众化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拟通过对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小说在继承古典传统方面给小说带来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破产财产分配或案件执行过程中,歇业或破产的企业、公司经理人的工资债权能否也堪如雇工工资一样优先受偿?因其法无明文规定,理论上又鲜有论述,构成司法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雇工工资优先权的价值取向及经理人法律定位所折射的内涵为依托,以经理人工资债权与雇工工资债权的法律属性之迥异为视角。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的文学叙事游离于意识形态的“跟风”和文学的“轰动效应”,别具一格地形成了“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它在叙事的结构模式、文本形式、视角定位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面目,其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是“梦醒说梦”:“梦醒”就是“终极目的的缺席”:“说梦”就是“谎言虚设的在场”。在“梦醒”与“说梦”的二律背反中建构了史铁生的“过程即目的”的叙事悲歌,在实践理性上,既拯救了小写的“我”,更召唤了大写的“我们”,在当下的欲望化叙事和消费性叙事中奏响了清醒的“思想清唱”。  相似文献   

20.
诗人的爱情     
莫小米 《可乐》2010,(3):57-57
他是一个真诗人,不仅写诗,生活也追求诗意。任人炒股炒房发财破产,他从来不为所动,守着一本地方文学刊物,靠不多的工资和不多的稿酬生活。在没遇上那个“美丽的、诗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之前,他也无意恋爱结婚,都奔四十了,仍单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