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发现代化国家通常都会遭遇“好事不会同时发生”的困境,发展资源的有限性、治理能力的边界性与发展任务多元化、治理需求扩展化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这个超大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领导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摆脱现代化困境的中国式道路,其核心理念就是“统筹”。从“统筹兼顾”到“统筹发展”再到“统筹治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认识理路的不断跃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转型。统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则。在中国,统筹治理要发挥党的领导的确定性以应对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深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2.
“治理”是中国历史上的固有词汇,大体指管理国家政务的方式方法,并非为西方学术界所发明,中国学术界在理解与使用西方“治理”概念时需谨慎辨别其中的政治底色。理解“中国之治”,须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和原生概念,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与具体实践,从而理解实现“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形成“中国之制”,核心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两个确立”作为新时代重大政治成果,镶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制度安排之中,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其在经历多重探索后与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本质性联系。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流行并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期和孕育新范式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主义”传播彰显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趋势。作为历史过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因“主义”的传播而开启,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语境中得以发展,规制于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生学”意蕴,应着眼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历史境遇,追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联,深入考察“主义”的传播何以规制并培育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革命—现代化”路径、领导力量和根本动力,进而从整体性角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的必然逻辑和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4.
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以2001—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355篇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构建治理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表明: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国特色和基层治理。研究演进趋势表现为研究理路从结构分析向制度分析转换、研究范围从国家治理向基层治理延伸,研究内容从理论阐释向实践经验过渡。影响上述研究议题和演进趋势的可能性原因在于治理现代化背景导向下的历史情境、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顶层设计以及基层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要素嵌入三大因素。未来,应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以理性认知升华实践经验的做法增强学理性基础;拓展微观研究视域,对治理过程中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层次研究;丰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把握治理规律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现代化关涉“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和中心任务,并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在新形势和新变局中,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二者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华文明的滋养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新的时代视角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意蕴、结构及世界意义,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以实现14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方法,以“分步走”为基本步骤,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结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南方论刊》2014,(12):118-118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当前,必须变革过去那种以单位为主体、以行政权力和资源垄断为依托、依靠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命令来开展活动的传统基层治理方式,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口,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以“两个结合”为分析视角,可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提供方法论指导,厘清“枫桥经验”在产生、发展、创新过程中的历史逻辑,明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践脉络。纵观“枫桥经验”6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以良法善治为目标,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守正和实践上的创新。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以大抓基层为鲜明导向,以法治思维为工作方法,以建设平安法治社会为目标追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创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型现代化理论范式,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缺乏主导引领力量和失去共富发展动力的内生缺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带领全体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合力,建构了“领导-发展体制”“使命-责任体制”与“决策-执行高效互动模式”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兴党兴国体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进阶式发展目标的引领与接续性奋斗行动的落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并呈现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协调均衡发展、世界共建共荣发展”等多目标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特征。政党引领国家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建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开放发展、命运与共等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与美好世界的价值取向,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崭新选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创造了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之路。它的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下被动卷入现代化历程的教训启示,印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不断汲取借鉴人类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展示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是融合近现代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理论藩篱,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走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人类文明整体与民族国家深层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的超越,逐渐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是何义”“倚何成”“向何去”的创造性回答,并不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现代化探索,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格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琼  王跃 《学术探索》2023,(5):51-57
中国式的脱贫攻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十年“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问题,开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新征程,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摆脱绝对贫困的美好夙愿,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囿于“动态化考量”“断崖式扶贫”“参与式互动”的发展困境,共同富裕视阈下为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以系统思维提升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性,以战略思维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以创新思维向世界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提升其学理性、导向性和感染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维度和重要内容。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世界现代化新态势,依循“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为”的逻辑进路,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耦合中治理问题和挑战得以妥善解决和应对,中国式现代化也得以推进拓展并形成科学严密、特色鲜明的系统特征。具体表现为,党和人民在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中,标定中国国家治理发展新方向,明确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新要求,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在目标引导与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中,破解全领域治理难题,提升国家治理整体效能,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一体发展中,全面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越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贡献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自身的科学性、自主性、创新性、系统性,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图景,为后发国家摆脱现代化困境提供了新的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紧紧围绕近代以来有关现代化内涵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实践,综述了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在发展中国家语境下的意义,总结晚清和民国以来现代化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实践和未来的新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实现路径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6.
姬超 《人文杂志》2023,(4):11-21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理论中尚没有取得应有的关注和地位。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以资本为中心”,国家服务的是资本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现代化,也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由于中国“社会嵌入在国家之中”的历史事实,推动现代化成为国家的内在责任,国家伴随着现代化而成长。基于国家成长角度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表明,国家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国家作用具有差异性。在“站起来”阶段,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强制性整合,为现代化的启动奠定基础;在“富起来”阶段,国家着力增强经济和社会主体力量,释放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强起来”阶段,国家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基础性框架,创造发展新动能和新平台,推进可持续的现代化。中国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新成果、新形态,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参考或镜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优点,又总结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的动力结构、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平衡结构和驾驭资本-解放劳动-规范权力的治理结构。这三重结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从实现根本性目标、解决基本问题和应对主要矛盾三个维度看,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乡村均衡充分发展与维持乡村秩序和谐稳定。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超越国家控制与地方自治二元对立范式,不断完善乡村自治与公共治理并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乡村区域分布广、差异性大,有效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基层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创新驱动之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正不断朝着善治的大方向演进,逐步实现乡村社会的“向善治理”“、善者治理”和“善于治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高正星 《南方论刊》2023,(3):18-20+7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被动型现代化向主动型现代化、从压迫劳动人民向以人民为中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