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描写的爱情悲剧的主角,她同贾宝玉一样都是反映着新的时代气息的人物。他们都不能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相谐调,不满足于封建地主阶级既定的生活道路,而追求爱情幸福,期望生活自由。况且他们的恋爱显示了新的思想基础。那么林姑娘在爱情、婚姻观念上就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吗?我看也是有的。一夫多妻制的观念就渗透在黛玉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3.
韩国传奇小说在爱情描写方面,呈现出独特美感,其美感特征有二:一、抗争、超越的悲剧美。此类小说的人物都敢于冲破封建禁欲主义的藩篱,对爱情忠贞不二,生死追求,表现出对死亡的超越欲望和不屈从于生命毁灭必然法则的抗争精神。二、浪漫、氤氲的意境美。其作者创造一种充满诗意的意境美.即化情于景,制造一种浪漫、氤氲的艺术氛围,从而抒发主体的情致.衬出主人公的品貌,或者描写男女间的情事,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具有悲剧意蕴的人物形象,霍小玉的悲剧精神集中体现在她既有强烈的人生忧患感又有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化为具体行动就体现在她对爱情幸福充满着忧虑,为了获得爱情幸福,她与命运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而对社会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以及自强自尊自爱的性格特征,是霍小玉悲剧精神产生的根源.此外,作为一个具有悲剧意蕴的人物形象,霍小玉的悲剧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怜悯之情和崇高之感,悲剧效果是较为强烈的.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时期爱情题材小说胡绍华五四时期,受新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民主、自由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窒息,以口、以笔、以血甚至以生命在呐喊,在抗争。这一时代潮流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爱情题材小说的大量涌现。据茅盾当时...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知识群体在向国人宣扬新的爱情婚姻观念、鼓吹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们对男女性爱的大胆正视和热情肯定,表现出了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极端蔑视。他们个性鲜明的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究其根底,与他们留学时期的日本近代社会息息相关。以民主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开放自由的日本大正时期都市人文环境对他们社会观、文艺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传奇爱情作品的动人魅力究竟何在?我认为,其动人魅力在于:真切地描写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与黑暗冷酷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反映,形成了艺术结局的几种内容:团圆的、悲剧的和悲剧中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矛盾的。而无论何种结局,都是创作主体复杂激烈的心灵活动的外射,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渲泄和理性判断的矛盾统一,是作家心灵中情与理不断交织、矛盾,甚至搏斗的结果。它不仅是对爱情与现实冲突的描绘,而且是作家心灵世界激烈活动的真切表露。读以团圆为结局的唐传奇爱情作品,我们便会强烈地体验到作者心中涌现出的情感波涛,看到色彩缤纷的形象图画。柳毅的人格美不只在于他的正义勇敢,更在于他最终能爱其所爱,在爱情世界中找到理想的位置,这表明爱情在作者心灵世界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作者所讴歌的不是功名富贵,而是  相似文献   

8.
妙玉是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妙龄尼姑,虽被森严的佛门教规和封建道德观念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她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注定她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让人不得不在哀挽中沉思。  相似文献   

9.
《娇红记》是中国爱情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标志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上承《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杰作,下启《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文学的发展树起了一杆标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动摇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伦理价值、揭示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历史价值和拓展崭新爱情义界的认识价值,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出脍炙人口的爱情戏,它还是一部成功的悲剧,自问世以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具有强烈的悲剧艺术感染力。对爱情义界的创新性开拓,更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所倡导的爱情婚姻原则已经颇具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0.
张石山笔下丰满鲜明且具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深受封建影响,并于无意识间加于旁人;想要挣脱旧思想的束缚、追求新生活,但以失败告终而默认封建家长所安排的生活;誓死反抗封建权威,尽管有情人终难结连理,但依然不改初衷、生死相恋。不管这些女性如何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但最后却是以悲剧告终。其悲剧根源,就在于地域环境的凝滞闭塞,以及由此而生的封闭保守的封建观念。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每个大学生迟早要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和社会阅历尚浅,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走入爱情的误区,如只重过程、忽视结果;用爱情表现身价、用物质衡量爱情等。要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通力协作。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理智对待失恋,增强责任意识。为此,还需要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2.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爱情悲剧的价值论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密欧与朱丽叶宁愿过一种短暂但充盈的生活,反映出他们拥有的是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两人的爱情悲剧反映出女性还处于封建家长制的男权中心压制下,但同时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已经有了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和自我决断的能力。两人爱情虽然换来了两大家族的和解,但这恰恰是爱情的悲剧性所在,即爱情在本不该取胜的地方获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与日本学者的交往是叶德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对象既有日本老宿之士,也有后学新进;交往内容则包括诗词唱和、古籍交换、经学探讨等.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古学的热爱,对叶德辉博学多识的赞赏,使叶德辉引为同道,坚定了传儒宗衍绝学的信念.同时,通过日本学人,他看到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了 "东京物望若神仙"的异邦想像,由此折射出叶德辉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师在校生恋爱现象渐趋普遍,表现出谈恋爱比率上升,时间前移等一些特点,并随之产生“多角恋爱”现象增多,学生家庭负担增加,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寻求精神依托、从众心理等是促使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因素。解决高现院校学生恋爱现象中各种突出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恋爱观,了解和接受健康、正确的有关恋爱知识。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试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家庭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建设有道德的和谐家庭。当前广东居民家庭道德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缺乏家庭责任感、对老者不尽孝道、对幼者缺乏爱心、追求庸俗生活方式等问题。建设有道德的和谐家庭的对策是:充分认识家庭功能,形成家庭工作机制;创建新型家庭美德,加强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指导家庭道德教育;认真研究家庭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20.
胡河清的自杀,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体生存现象。它蕴有深层的文化象征意义。他实际上是被阴气沉沉、缺乏生命的光与热的旧文化所杀。他的死于人们是一种醒示,其促使人们以更为坚决的态度转向生活的秘密中心。转向赋有其他生命向度的异质文化以寻求启示,转向更为透明、更为结实、更为深沉和博大的新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