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梅洛-庞蒂的本体论建构以其身体现象学为依托,上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描述,下接关于时间性与存在的现象学描述,呈现出了一个既贯之以理性精神、又辅之以生存论关怀的独特画面.然而,尽管梅洛-庞蒂努力为现象学争取关于生活世界的中心地位的观念,但是在梅洛-庞蒂对历史的理解中,他所关心的只是关于历史的具体概念,即在生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了的历史,这种历史是暖昧的.  相似文献   

2.
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无法解决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未能较好地回应这一问题。梅洛-庞蒂援引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改造和修正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他人理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方面,梅洛-庞蒂的他人理论具有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反过来重构和解构了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勾勒梅洛-庞蒂现象学思想的整体轮廓.就其思想渊源来看,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加以创造性综合的结果.梅洛-庞蒂的思想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通过把知觉活动的主体确定为肉身化的身体-主体,揭示了知觉的暖昧性特征,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他通过身体的意向性功能来解决他者的存在问题,从而为克服现象学的思想难题--唯我论问题--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大春 《文史哲》2005,(2):127-133
梅洛-庞蒂哲学源于胡塞尔哲学理想的创造性修正。面对哲学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危机冲击的状况,梅洛-庞蒂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现象学引向诗意之思,从而引发了哲学与非哲学、哲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这种艺术性的指向在早期思想中只有辅助性的价值,而在后期存在论建构中则是不可或缺的。最终说来,这种指向导致梅洛-庞蒂哲学成为一种感性的哲学,一种感性的诗学。  相似文献   

5.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6.
齐志家 《理论界》2012,(1):84-85
梅洛-庞蒂的哲学生涯开始于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反抗。他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归结为唯心主义,并认为其"先验还原"并没有到达"人与自然"间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概念系统及其困难的地方,梅洛-庞蒂找到其早期思想的起点: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  相似文献   

7.
胡强 《阴山学刊》2008,21(4):44-51
梅洛-庞蒂的哲学是一种身体哲学,身体问题是梅洛-庞蒂哲学的核心问题域。在西方哲学领域,梅洛-庞蒂的哲学对于身体问题的推进使身体的纯思想意义被发现,也反映了20世纪西方现象学运动对于人的概念的重新理解。同时,正是从身体哲学出发,梅洛-庞蒂建构起了他特有的身体美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美学是让身体成为自身的美学,是从身体出发理解美和艺术的美学,这种身体美学在从艺术的角度探讨身体和从身体的角度解析艺术的双向进程中来理解身体本身,使身体作为一个独立整体得以显现出来。身体美学成为我们理解梅洛-庞蒂整体思想的一条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在历史问题中见证了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二者在人类关系的地基上相互关联,共同以理性危机为反思对象。他借鉴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分析中引出的历史问题,却发现胡塞尔的先验历史观包含着矛盾。他肯定卢卡奇在意识形态理论中提出的历史维度,认为历史进程为历史理论摆脱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义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使他深陷相对主义的质疑,为了摆脱争议,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还原中转向肉身。肉身在历史性概念的深度关联中被阐明,它作为人类关系的起源揭示了历史性的生成。因此,历史生成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度还原的结果,它使梅洛-庞蒂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转向肉身本体论,并为历史哲学的更新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9.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 《江淮论坛》2010,(3):84-89,152
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10.
身体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虽不是中心话题,但他对零点之身与作为“双面神”的身体的现象学描述,却代表了由身体所触发的一股反柏拉图主义努力的开端;海德格尔对身体问题的现象学分析,是隐含在他对以“手”为标志的各种感性生命活动的理解之中的;梅洛-庞蒂通过身体图式与肉的本体论构想,完成了与柏拉图主义的彻底决裂。有了肉身的显现,本体仍然可以在场,但却不必借助于神目之光的照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创造性地误读胡塞尔的晚期作品,梅洛-庞蒂不断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现象学.这种现象学经历了从生存现象学经由语言现象学向存在现象学的过渡,实现了一种不断进行修正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断裂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即艺术审美体验问题,也有助于找到新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萨特与梅洛-庞蒂之争表面上是因为政治原因,实际上却是两人对于哲学本身的不同思考和不同选择所致。萨特的政治介入因其政治层面的清晰单一,从而丧失了哲学层面的丰富性,这是梅洛-庞蒂与之决裂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二人的争论亦可看作韦伯式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次交手。这场争论对萨特刺激很大,以致他在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一定程度上调整和修正了以往的激进姿态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认为时间不在客观事物之中,也不在人的意识之中,时间只存在于人和事物的关系之中.时间不是像河流一样从过去向着现在和未来不停地流逝,而是一个意向相互重叠的网络,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交织、嵌连在一起,而这一网络的中心则是身体-主体.梅洛-庞蒂对时间的现象学理解使得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待一些传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梅洛-庞蒂借助于文学艺术的现象学研究,展开了感性哲学之旅,并针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批判.由此为我们提供了超越鲍姆嘉通美学局限的可能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周振权 《学术研究》2023,(10):35-41
胡塞尔把触感的双重性看作身体—物体的构成性基础。梅洛-庞蒂承认这一观念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却把触感的双重性解释为触感的交互性。对此,莫兰、卡曼和阿莫克等学者并未认为他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造成两种不同进路的身体现象学。但难以解释的是,如果他们双方以同一概念为出发点,他们的身体现象学何以产生巨大的差异?通过检验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辨明,梅洛-庞蒂虽然在字面上继承了胡塞尔的同一个概念,但他却在利用这一术语的现象学效应的同时赋予了它完全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阴影的他者--梅洛-庞蒂他者理论的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中,反省的秘密其实就是在身体本身的一种可逆性关系中非反省地完成的,他举我的右手触摸左手这个例子说道:“关系倒了过来,被触摸的手变成为触摸着的手。我不得不说,触摸在此被扩展到身体,而身体乃是‘感觉着的事物’,是‘主观的客体’”犤1犦。于是,世界绽出的秘密就被从意识转移到了身体之中,这也是梅洛-庞蒂现象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但是,“相对于我的身体而言的事物,乃是‘唯我论’的事物,这还不是事物本身”犤2犦。要确立事物的真正存在就必须借助于他人:“只有当我懂得:这些事物也为其他人看到,它们被推定对于…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表达理论,通过阐述肉身化主体及其意义投射,来说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以主客、心物交融的身体表达取代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从现象学角度出发,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是一个"能思维的物体",因而是"主体——客体"。身体与世界的接触是一种朦胧的知觉经验,身体这一"委身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是意义生成和变化的核心,它是无法还原的,沉默的身体已经先于一切意识的表象而使原初的意义显现在"绝对的明证"之中。以这种方式消除身心之间的鸿沟也就是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方式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20.
从经验到体验: 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英国经验论是经验主义的第一种形态,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是经验主义的第二种形态,那么由狄尔泰引发、梅洛-庞蒂推向高潮的所谓"体验哲学"则不啻为经验主义的第三种形态.由于梅洛-庞蒂强调身体性的行为、知觉以及"看"与"触"乃是体验的基本方式,从而把经验的主体由意识转向了身体、经验的对象由抽象的实在转向了活生生的真实世界、经验的效用由获得单纯的知识转向了"重临物、真、善重建的时刻",也将现代西方哲学推向了一种真正实至名归的"彻底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