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以来,共同富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日渐成为党和国家的一大工作要点,解决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聚焦农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业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在推进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缩小两者差距。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多依托于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其焕发新生的重要路径之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在开发“非遗”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文章以山西省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将“非遗”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化保护和传承,为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开发价值。那坡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在传承中面临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文章分析那坡县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面临的困境,以寻求广西边境非遗文化旅游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3.
从西部地区遗产赋存体量、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区域文化战略引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保护模式具有现实性。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生产过程,通过旅游从业者学校教育、行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多途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构建一个过程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平市神农镇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实现了文旅融合,文化产业特色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经营管理、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文化旅游同质化、村民对乡村文化旅游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神农镇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和参与意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等方式.  相似文献   

5.
因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域性、传统聚落的景观异质性、民族文化的稀缺性以及产业振兴的迫切性,旅游开发成为民族传统村落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对湖南省湘西州典型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进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空间属性、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确立旅游开发对村落的影响维度,继而得出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村落构成影响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主体响应及政府政策,必须从地域空间生产、旅游利益分配、民族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旅游驱动民族传统村落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的演化,以期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资源介入,通过引导政府合理规划、企业有效管理、居民积极参与等方式,开展村落系统重构,实现民族传统村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空间权益的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三亚今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及石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五大类。通过专家把脉、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但也存在着群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资源保护措施没有及时有效地落实,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地方抢救挖掘和专家论证相结合,政府导向和民间参与相结合,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避免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有可能带来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漠视甚至破坏;运用现代技术深入挖掘,科学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加大保护执法力度;注重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村民自治中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整合乡村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其成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着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的问题。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是构建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但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意识形态的断裂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促进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以走出村民自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在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概念、保护、开发及经营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讨。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积淀丰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两个领域开辟新的研究课题,以系统观为指导,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模式、旅游主题形象策划等八个方面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辉 《学术探索》2013,(10):91-9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其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视程度,是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很多地方在这方面还存在开发不当、开发不力及开发不止等问题.仅凭政府行为和民间自觉难以有效地保护非遗资源.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导入品牌化管理,走“品牌化”道路是有效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3.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浙江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素有"文化之邦、旅游胜地"的美誉,境内老字号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知名品牌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以通过博物馆体验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商业旅游、文化古迹创意旅游、旅游商品服务旅游、旅游综合开发等模式实现工业、商业、旅游与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从而发掘浙商文化,弘扬浙江精神,保护并发展浙江的老字号,为大力发展浙江的文化产业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近代重庆文化为中心,提出“战时首都”、“城市近代化”、“江山之城”三个开发传承近代重庆文化资源的新视角。开发与传承近代重庆优势文化资源,应建构重庆文化理论,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面向世界的重庆新文化理念,培育“江山重庆”主题品牌,探寻城市发展、社会和谐和近代重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建立事权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完善立法,突破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困境,把重庆建设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繁荣与发展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工程,还是抢救与保护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在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它的消失;文化主体空心化,造成了它的断代;腐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侵蚀,导致了它的偏向;城市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它的发展。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方略在于,政府要大力组织与主导农村传统节日活动;积极保护与培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传人;挖掘与抢救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辛儒  孔旭红  邵凤芝 《河北学刊》2008,28(2):201-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方言是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文化、捍卫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本文就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方言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当前中国亟待保护方言,并就其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