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庄子的死亡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和生是传统中国社会里两大忌谈之讳,然而真诚面对自己生命的人就必须对"死"有所思考。死亡问题不单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你、我自己的问题。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曾经不受重视而事关生命根本的问题,诸如自杀、安乐死、死刑、战争等等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作为生命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死亡伦理旨在探求生命死亡的本质和意义,以期建构起一套规范、指引人生正确面对死亡的道德体系。庄子对死亡有过深刻的领悟,也有着丰富的死亡伦理思想。但不同于现代死亡伦理学之拘囿于生物学、医学的精确测量,而停留于…  相似文献   

2.
哲学必须回答人是什么. 人创造了自己, 从而创造了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神. 世界因为有了人, 从而改变了仅仅由生物的遗传密码实现进化的物种演变的规则. 人创造了智能进化, 形成了个体和人类同构的新生命新范式, 缔造了一个整体性生命. 人以死亡焦虑作为其逻辑起点, 以死亡认知作为其动力机制, 以死亡逃逸作为其终极目标, 这个新生命正出现在地平线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的生存方式, 把人类整合自身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充分提高, 个体已经完全不是集合意义上离散的单元,而是整个生命的细胞. 每一个人将自觉维护这个整体性的生命. 所以, 人类将永生. 这是理性乐观主义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人类世界中永恒的、恒古不变的话题,是哲学和宗教研究范畴内最难解的命题之一,是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及作家诗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泰戈尔作为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诗人,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在诗歌中赞美了生命、爱情和人生,包括死亡。死亡的意象诗歌几乎贯穿了泰戈尔一生的诗歌生涯,他以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形式,表达了个体对死亡的深刻思索,赋予了死亡意象诗歌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最终使对死亡的认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从而完成了生命与死亡从矛盾对立到统一圆满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可能回避人类最根本的问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对立面是死亡,在死亡的面前,生命就更显示出其意义的宝贵。生与死的对立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本文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东西方的生存环境和民族性格有多么大差异,无论死亡是自由的选择,还是自由的剥夺,生与死的对立和生命的毁灭,实质上都体现伟大作家代表着整个人类对更高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相似文献   

6.
死亡就是生命的对立面。它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存在的最后终结。死亡这种否定一切、否定世界的所有现实存在物的巨大影响力,让整个世界都陷入对于它的恐惧之中。死亡是普遍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我们最清楚、最明白的概念。死亡的本体意义的价值远不如其死亡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意义的价值大。对于死亡价值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死亡、社会与死亡、世界与死亡的关系,同时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死亡价值的终极关怀和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死亡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种状态,是生命的终止,具有不可经验性。死亡作为认识对象具有二方面价值:一是使人向死而生,即以死为限面对死亡生存;二是死中有识,死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珠的认识现象。死亡认识的历时结构包括死亡意识、垂死心理和濒死体验三个环节。死亡意识是人从小到老对死亡的个体意识,一般都是从死对于生的反面来看待的;垂死心理是人生接近死亡时的心理活动;濒死体验是人在弥留之际因恐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奇特心理现象。为使逝者能轻松顺利地死亡,需要良好的死亡教育和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善解生命,充实生命;强化社会对死者的临终关怀;采用安乐死等技术减轻死亡中的痛苦。对死亡问题的深层关情将把认识论带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以对意识流这一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而著称。《达罗维夫人》被认为是她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她运用多样的意识流叙述技巧来展示主观世界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得出死亡与生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人只有直面死亡、不惧怕拥抱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真谛、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向死而生从而超越死亡,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9.
"死亡剧情"这种文学现象是深植于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生存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是作者驱除生命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方式."死亡剧情"对于读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悲剧感染力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但是"死亡剧情"并非只是单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表面人为力量互动的产物,作品中仿佛隐含一条暗线,人物受社会集体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影响--人物在故事中自身有一种天然的意愿,贯穿于情节发展的始终,一种本能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一种要消灭生命的势力,以毁灭生命而重返于无机形态为目的,在心中暗暗期盼自己和别人的死亡到来.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1.
沃尔夫在他的《天使,望故乡》中通过浪漫主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以高度象征化的手段,在主人公自我意识的探寻中,注入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在描写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普通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既展示了生命个体对时间、命运、死亡和空虚等具有本体意义的焦虑,又以艺术家超越境遇的孤独追求和独特的生命艺术观表现了超越生存时空的勇气和理想。在描写艺术家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中,倾注了作家对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终极价值理想的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7-221
死亡作为生命无法逃避的必然归宿,是哲学家们苦思冥想的"斯芬克斯"之谜,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试图表达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对王尔德的作品特别是童话、小说、戏剧中频频出现的死亡类型,如献身性死亡、新生性死亡和偶然性死亡,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美学、宗教和现实的角度阐释死亡的丰富内涵,以此探索王尔德独特的死亡叙事方式。同时,死亡的独特叙事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作品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14.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对先锋小说的研究,评论界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而对形式研究的迷恋极易遮蔽先锋作家内心观念的先锋性。本文以死亡为切入口,希望能透过死亡迷宫的遮蔽,从而揭示出先锋作家内心的真实意图。论文从死亡迷宫与迷宫背后、死亡的无意义与无意义背后的精神价值、悲剧意味与承担的勇气三个方面分析了先锋作家在奇崛的形式后隐藏的对人的生存的新解读。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一些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明敏和睿智,在死亡的地层下开掘了博大的生命之流,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哲理探索。先锋小说死亡言说的内在变化,深层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7.
死亡作为一种法律事实,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传统上,我国刑法一直以心肺死亡标准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器官移植的发展,该标准目前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刑法中到底应采取何种死亡标准进行分析和论证,认为相互补充的二元标准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尚子楠 《兰州学刊》2013,(12):220-221
神话中的生死与魂灵问题是中西神话共同的中心问题.死亡意识在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神话产生的一大源泉.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死亡成为了开启生命与宇宙永恒循环、永恒回归的核心,文章以“借死而生”的神话逻辑为重点,以来源、空间、内部关系、神话内容为四个主要方面,对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加以解读,从而窥探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命观、灵魂观.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原有生命的延续,强调逝者对生者的影响;东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唯美的,对死亡的态度混杂着伤感与释然,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阴郁的、可惧的。理解其异同有助于我们直面死亡,积极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20.
徐勇 《社会科学》2022,(4):74-81
现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写作中,死亡叙事所提出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命题,即人学命题的认识论、死亡作为一个事件的本体论和作为个体的死亡与世界的关系命题。现代性通过把死亡叙事寓于长篇小说的开端和结尾,及其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内在结构之中,而使得死亡事件成为具有内在安慰力量的话语实践。因此可以说,死亡叙事是长篇小说的内在生命的重要体现。长篇小说有必要还原死亡叙事的多重性内涵,而不是相反,即把死亡叙事仅仅视为神话或看作矛盾无法解决时的权宜之计。现代性的死亡叙事中,死亡作为过程和中间物的意义正在于其内涵的复杂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