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2012,(4):130-132,140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西方解释学的角度论证了诗歌翻译中"作者意图"的不确定性,进而探讨树立诗歌翻译新标准的可能性.通过比较西方认识论中的"两元"体系和中国传统诗学的"三元渐进论",以及对汉诗英译的两个个案分析,得出结论:诗歌翻译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语言符号的机械性解释,而应该综合考虑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所谓的"化境".  相似文献   

3.
唐燕 《学术论坛》2012,35(10):85-88,110
21世纪翻译学学科地位在中国最终得以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翻译学界的认同。翻译学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集中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中国翻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就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史长久,影响深远。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推崇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都表明中国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进行过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译学理论多为借鉴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失语。探讨中国译论失语的溯因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从文章学的视角下解读"信达雅",对于重构中国译论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过去50年的中国翻译理论做了有益的回顾.它大致可以分为文革前与后两个时期.傅雷的"神似说"到钱钟书的"化境说"可视作是对传统信、达、雅的突破.文革前的翻译理论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局限于经验式、感悟式的散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翻译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经历了80年代以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的觉醒期,90年代反思期,新世纪之初的全面建设期,正逐步走向成熟.展望未来,翻译研究必将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西译论的有机结合和文化研究将会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5.
艾朗诺借由《管锥编》与钱锺书就"翻译"与"打通"展开了跨语际对话。在翻译部分,艾朗诺一方面推崇翻译应当主信的理念,与钱锺书形成肯定式对话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因语言转换的非等值特征,认为部分内容需在翻译中显露译迹,并在实践中加以呈现,以此与钱锺书的"化境说"形成补充式对话关系。而在"打通说"部分,艾朗诺以两种方式构建与钱锺书的肯定式对话关系,其一是直接阐释"打通"说,其二是以"打通"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追求。发生在艾、钱之间的对话,是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范例,在方法与学理层面给当代学界带来有益了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传统芙学为视角,从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审芙理想三个层面重新审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审美对象包含传统芙学中的"言"、"象"、"意",审美手段分别是"观"、"味"、"悟"."化境"理论侧重"意境"的转化,暗合于传统宇宙观,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表达了传统译论的最高审芙理想.  相似文献   

7.
吴学昭 《快乐青春》2010,(12):79-79
1950年8月,钱钟书调到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翻译“毛选”。钱钟书的学生黄雨石,毕业后分到“毛选”英译委员会,给他当助手。据黄雨石回忆:”钱先生不看电影不看戏,  相似文献   

8.
魏中林 《学术研究》2004,(1):130-137
钱钟联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于清诗研究贡献尤巨。《钱仲联论清诗》是钱先生对清代诗学的系统论述,由魏中林教授据1987年听钱先生讲授清诗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整理者为呈现钱先生讲授时的原貌,基本上按讲授顺序实录,未作删减。2003年秋,魏中林教授将整理稿呈钱先生,蒙96岁高龄的钱先生亲自审阅校订、写作跋语并题写题名。今钱仲联先生不幸于2003年12月4日去世,我们特将钱先生的跋语置于文首,与钱先生论清诗正文一并刊出,以表达对一代国学大师的哀思和敬意。《钱仲联论清诗》共分8个部分,我们刊出的是第一、二部分,其余各部分将由《韶关学院学报》于今年内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抽绎了钱钟书关于翻译的一些重要学术思想,诸如:翻译的作用在于由介绍而使两种语言、文化接而亲之,既借照于邻壁,又还照邻壁;语言是观念、文化交流的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时常转化,导致人们因语言之不解而认为观念亦不可解,甚至将语言之障碍误作文化对象之无益;恶劣的翻译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声誉,优秀的翻译旨在泯界去障,追求化境;人类文化心同理同,借助翻译而“互文见义”、互相借明,是达到人类文化一体化认识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钱大昕考论、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这其中就包括历代小学经典。钱氏对多部小学经典有所关注,或考察其著述体例,或论证其作者及成书年代,或分析其性质和价值,语多精谛,颇有创获,且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侯体健 《社会科学》2012,(7):184-192
钱锺书先生在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中对宋末理学诗人许月卿的诗文进行了毫不宽贷的批评,其评语蕴含着丰富的诗学内容,与《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相关内容比对,可以诠释出钱先生评语的深度内涵。同时,它也启示着我们应当发掘钱先生对理学、气节与宋末诗歌关系的卓见,重新审视理学、气节等因素在钱先生诗学评价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钱学森提出“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并预言“思维科学的研究将孕育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在那次会议前后,钱老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为思维科学研究和形象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合作攻关。20年来,思维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充分证明钱学森的科学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钱穆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极负盛名的大师之一,其所著《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数十种,俱为享誉中外的学术名著。钱先生治学方法具有扩散性、内聚性和时代性三个显著特点。扩散性是指治学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内聚性是指对各类原始文献资料的深入钻研,而时代性则指读书与著书立说时所富有的经世精神。其学术思想归宿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学术生命与中国文化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6,19(1):12-16
钱钟书先生从文学角度总结心理学中的"同时反衬现象",谓"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诗人体物,早具会心",此一现象可以向多个层面延展,古人面对现实,诸如阔大的空间、混乱的时代、特殊的境遇,而反观自身难堪的遭遇,反衬中的两极壮阔与渺小、贫苦与富贵、才高与命舛,由于一方的存在,另一方会更加凸现,或同时增加彼此的份量.探绎杜诗中"同时反衬"整合出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从而体味诗人经营诗艺的苦心.  相似文献   

16.
王充闾 《云梦学刊》2002,23(3):64-65
文学作品之有别于事件和知识的单纯传述 ,就在于作家是在一种灵感迸发的创作状态中 ,把现实的体验提炼为意识的逻辑 ,并以情感的形式展现出来。使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共同组成一副人事、景物、情理的关系链。林非先生既倡扬血性文字 ,他在文化历史散文《询问司马迁》一文中就正是以生命叩问和灵魂对接的方式 ,同司马氏探讨着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对待苦难、如何坚守“史德”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倾听着人类历史上思想者的澎湃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1,14(2):5-11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18.
钱谦益入清后的诗从清初以来便被指责为"作伪"、"自刻饰",甚而说是"表演"。由于论诗逻辑的武断简单,使钱谦益诗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地。分析话语者的时代和心理背景,考察钱诗所写的事与情,我们认为,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是真诚的,符合他"诗其人"的诗学理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大节隳颓的尴尬和反清志行,亡国之痛,沧桑之感是经历了鼎革之变后全社会共有的感情。在钱谦益评价上,我们不能以其曾经有过贰臣的经历而重蹈前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20.
钱锺书先生认为“文史不分”的内涵在于:“文”对“史”的补充(即以文学的开放性想象来弥补有限史料的空缺之处)、“文”对“史”的揭示(即以文学作品中虚拟的真实来揭示史书的隐晦之处)、“史”对“文”的校正(即以严谨的史学来对过于文学化的历史想象作一定的纠正),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史”互释或者单纯“文”对“史”的润笔的作用.这样“文”的作用就得以空前彰显和提高,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史”的精髓与内涵也得以充分挖掘,两者内涵皆获得了一种真实且充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