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情态动词用于表达说话人对当前命题或命题所涉及情境的观点或态度,它包含了说话人的意图和意愿。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态动词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学生英语笔头作文中的情态动词的分布与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具有不同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Halliday对情态量值的划分和Palmer对情态动词意义的分类,自建小型语料库,通过定量定性法对比中外文科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分析其语义特征和用法,从中可以看出其如何实现人际功能。研究发现,中外学者在摘要中都倾向使用低值情态词,且情态值大小和使用频率呈负相关。此外,摘要中的情态动词使用要兼顾作者学术观点和具体语境,以便更好地完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  相似文献   

3.
情态表达语,作为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语法中主要指情态动词。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情态表达方式并不阈限于情态动词,情态意义的表现方式具有多样性。本文总结了9种情态表达语,以期加深人们对情态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学者研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重叠。本文主要从语义、结构和语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制约动词重叠的条件。在语义方面,动词能否重叠受动词本身的影响;在结构方面,动词重叠受到的制约较多,多与动词本身结构和动词重叠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在语境方面,动词重叠能表达委婉、缓和的语气,并且会产生新的语法意义,而新的语法意义的含义还是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相似文献   

5.
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本文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指出该结构中动量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V+数词(一)+动量词+N"结构中,数量补语与名词宾语之间的位置变换关系进行了认知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对收集到的525个施事由字句动词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考察施事由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发现其具有多价性、动作性、持续性的语义特征。构建了施事由字句动词的义类系统,在此基础上得到施事由字句具有主动义。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的移动动词"流れる"是个多义词,除了"液体的流动"这个基本语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气体""气味""声音""光""时间""思想"等的传播与流动,各语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规律。"流れる"在语义扩展过程中,其认知焦点由流体本身向流体承载物转移,认知范围由身体容易把握的空间领域逐渐向理性的抽象的领域扩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马丁的评价理论视角,探究英汉新闻报道中人际功能的异同及其背后潜在的原因。结果表明,两新闻报道均采用记者声音作为评价基调,但英语新闻中的信息交换焦点以认知型情态为主,而汉语新闻则以义务型情态为主。两新闻采用相同评价基调的原因在于两者属于相同的语篇类型,而不同的目的及功能导致了两新闻中信息交换焦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词汇语义演变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现象。同普通词汇一样,体育词汇也有其语义演变历程并一直在变化中。本文在收集《卫报》(the Guardian)体育版面的报道为语料基础,总结体育词汇尤其是体育报道标题的用词特征,探讨体育词汇语义演变的方式,并从认知学的角度展现其语义演变最为突出的结构隐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多义词一直困扰着语义研究、词典编纂、自动化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知语言学从体验论出发,提出语言所体现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作用的产物,因此对词汇意义的探讨也不能脱离人与世界的互动经验。本文拟在具体用例的基础上,结合语义网络模型,浅谈汉语中多义动词"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象图式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根深蒂固的一种结构,是人类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复现的、动态的模式,为人类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逻辑性。黑龙江方言中存在大量的重叠词,以形容词和动词居多,这些重叠词语义丰富、生动形象。采用来自《黑龙江方言词汇研究》、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语料,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分析黑龙江方言重叠词,旨在拓展黑龙江方言重叠词研究的认知视角,探索黑龙江方言重叠词形态、功能和语义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动词在汉语、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中是存在异同的,本文主要对英语动词与汉语动词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汉、英动词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动词+味"为例,探讨了日语定语结构"动词+感觉名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特征。语义特征方面,可以从物理和心理角度对感觉名词进行划分,把动词性定语分为"附加特征型""心理状态型""味觉感受型""具体事象型""内在性质型"。语法特征方面,将定语分为"时态性定语"和"非时态性定语",定语内的动词采用ル形还是タ形,是否具有时态性与其语义特征密切相关。此外,本文对于"动词+味"定语结构的结构分类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双宾语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在历来的汉语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语义与结构角度入手分析双宾语这一语法现象是较为合理的,本文先从概念角度解读双宾语语义与结构的关系,再通过探析双宾语句动词的输出性与输入性对语义与结构的影响,从而从语义与结构两个层面对双宾语句式做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内外的隐喻知识的掌握及认知情况,并重点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隐喻能力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英语语言水平对隐喻理解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动词隐喻的认知方面。教师在隐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概念隐喻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同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隐喻类型,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奥斯汀(1962)将直接言语行为分为了断言、诺言、表达、宣告、指令这五大类,指令行为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除了众所周知的命令式之外,葡萄牙语的直接指令还可以通过指令性动词、情态动词、不定式句以及一些其他固定方法构成。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存在句是表示哪里存在什么的句法结构,是俄语中常见的句型。存在句的构成离不开存在动词,存在动词表示存在句的述谓性,具有语法上的述谓功能。存在动词的使用灵活、复杂,并对句子的结构和语义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对表示纯存在意义的存在动词的结构、语义及用法进行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动词后结果补语“上”“下”具有丰富而抽象的表意功能,这一对反义词在与动词结合组成动结式“V上”“V下”时,呈现出了许多不对应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相同动词与结果补语“上/下”组合成的动结式“V上”“V下”中,“上”“下”语义不对应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死我了"的构式义表达某人经历了一个极端的状态变化,从该构式的构式义出发,运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对诸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样的语法范畴进行了语义刻画,从而提出该构式成分中x的存在理据和限制条件,即×只能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然后论述了剩余成分"死"的语法范畴,进而从范畴化和构式生态性两个角度对这一构式的生成理据做了充分的解释。最后将这一构式上升到概念结构的层面,通过侧显、聚焦的识解方式对这一构式进行了详细的语义描述。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时态的学习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动词时态非常多,在应用时很容易出现混淆。本文就英语动词时态的概念与具体的学习思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