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返实格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口语中有一种较为常用但尚未列入修辞行列的语言手段——我们且称之为返实并试图为其立格。返实格具有比较固定的否定——肯定句式,其立格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及概念间客观存在的蕴涵关系和语言本身具有的区别特征,心理基础是人们对准确意义的共识和对言语交际可接受性的期待。同时,本文也考察了返实格的分类,并与相近辞格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3.
莫言曾说:“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了解莫言小说的语言,不但可以领会莫言的文学历程,更能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莫言小说的典型语言特色,包括他常用的五种修辞,方言口语词汇、成语俗语、叠音词色彩词等的使用,矛盾性语言的使用和返源格的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混杂式语言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4.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对句法与语义的界面研究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揭示了动词和名词的种种复杂关系,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格”辨》(The Case for Case)是菲尔墨格语法初期理论的代表作,基本奠定了格语法的主要模式,是格语法正式提出的标志.本文在回顾《“格”辨》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并评价了这篇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格语法中的“格”的定义、句子中的深层格的构成、深层格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和深层格的语言类型学意义,并探讨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非宾格假说是许多语言中都具有的普遍现象。汉语中根据不及物动词不同质的特点,而将其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通过非宾格假说理论对不及物动词进行再分类之后,对很多用传统分类方法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充分地阐释。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深层句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陆先生认为研究四字格“会帮助我们认识汉语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但是陆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探讨汉语并立四字格是不是一种构词格,对于四言词组的问题,没有正面涉及。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里,讨论到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吕先生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而且把四音节词组(如“大事小事”“新书旧书”)也包括进去了。  相似文献   

7.
艺格敷词原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一种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到20世纪中叶,缩小为指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描写的文学类型;20世纪90年代后,其指向文学文本中语言与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指语言与图像两种不同媒介在文本中的转换。米歇尔认为,这一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艺格敷词的冷漠、希望和恐惧。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具有虚构性,其本质上是用虚构克服诗画的“他性”,借此变莱辛划定的诗画相异为语图互通。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涉及图像、作者和读者的三角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机制:从图像到语言的虚化机制和从语言到图像的具化机制。前者以作者为中心将图像叙事转换为语言叙事,后者以读者为中心将语言叙事还原为图像叙事,二者构成艺格敷词跨媒介叙事机制的闭环。  相似文献   

8.
虽然汉藏语系语言的四音格十分丰富,各语言四音格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式多样,但是汉藏语系语言四音格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各语言四音格的产生都是较晚的事情.汉藏语言词汇经历了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再到四音节的发展过程,四音格的产生是汉藏语系语言词汇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中文作为SVO型语言与作为SOV型的日语都有着格系统,其中包括形态格与抽象格。中日语言的格形式主要是由格系统中的侧置词构成。通常来说,介词与格助词作为格标记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共性,其特征不仅颇具一般性且便于研究。因此,中日语言的格表达是语言学中尤其是对比语言学中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格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不同流派或者同一流派的不同学者对作格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术语混乱。通过对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以及作格语言、作格性、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等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在各自学派中的内涵,进而对比了两个学派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研究侧重点。研究表明,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概念并无太多的相关性,惟一的共通之处是都使用S=P≠A这一原则确定作格性(非宾格性),但是适用的范围却不相同。中国国内学者对非宾格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理解也不一致,相互间的讨论往往不在同一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指形式和字面意义为肯定但含意和命题态度为否定的一种语用策略。以关联理论对意义的划分为标准,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可分为显义、预设和寓义三大类。显义包括指称指派类和命题意义类;预设包括语义预设类和语用预设类;寓义包括一般寓义类和弱寓义类。  相似文献   

12.
疑问表否定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反问句研究,二者在研究视角上具有本质区别。反问句的研究重在全面考察其本相、特点、句法构造、应答系统、语用价值以及话语理解等,同时也侧重对其句法与语义理据的分析。而我们所做的疑问表示否定的研究则立足于打通疑问和否定的关系,探究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重点考察疑问句表否定意义的用法。此时的反问句被认为是疑问表否定用法的句法机制。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 ,也是人类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它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隐喻在语言中的大量存在 ,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必然会存在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和地域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所采用的喻体也不同。要真正理解隐喻的内在含义 ,光靠词语的语义特征分析不够 ,还必须从语用的角度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确定隐喻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会话中的隐喻使用是说话人有意识选择的间接表达,带有强烈的言语意图,其语用意识突显程度低。隐喻使用的言语主体、言语意图以及语境是考察其认知顺应过程的必要条件。说话人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根据自己的言语意图来决定对语言义和语境因素的利用,把隐喻表达的语言义转换成适合表达自己言语意图的言语义。  相似文献   

15.
成语"望其项背"的运用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现象.其肯定用法趋于萎缩态势,否定用法则呈相对活跃状态.此外,"望其项背"有表示"赶不上"意思的新型用法,这种变异用法多出现在肯定句,可以看作平衡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自然生态调节.  相似文献   

16.
修辞格对文章写作与欣赏有巨大的帮助。叠略是一个新的修辞格。其具体运用就是,在句子中或句子间把字形或语义或语音相同且相连可重叠的词语省略去其中一部分,而各种符合逻辑的意思却并未消失,在阅读理解时能分别体会出不同信息,增加欣赏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从框架构建及重构理论角度研究政治讲话中的词语意义和文本解释,能够将话语与交际者的政治立场、文化语境、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讲话人的真正意图和话语产生的语境。以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和2011年国情咨文讲话为例,考察了三种政治讲话中构建及重构框架的方式,即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以说明框架构建及重构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广雅疏证》中有大量的“对文异、散文通”,这种现象体现了在不同语境中言语义和语言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王念孙父子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有两种类型:一组近义词的全部或部分词语的意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借代是最重要的修辞格之一,它与词在修辞上的借代用法不同。二者的区分一直是修辞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成为目前修辞学、语义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词义的引申变化、借代发展为借代义的条件等方面出发举大量例子阐述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即概念辩证法进行了分析,看到了概念发展的原因是自身的矛盾在起着推动作用,从而完成其三个环节的运动,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由此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内涵,即纯粹概念自身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