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闭关政策。所谓闭关政策,就是采用各种措施限制中外通商,把对外贸易额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实行对外贸易国家管制的非自由贸易政策。它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少通商口岸。清初,由于东南沿海有郑成功领导下的抗清武装活动,清政府为了断绝他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历行“海禁”,有“片板不准下海”的命令。但这只是出于战略考虑的临时措施,与明王朝为抗倭而实行“海禁”相同,不能同经济上的闭关相提并论·清王朝平定台湾后,就取消海禁,允许中国商船出洋贸易,又指定广州、漳州…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浓缩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与文明.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及社会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文化)存在着落后的一面,即它的封闭性.这个特点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在清朝中后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得到了最为突出的反映.对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史学界已有很多论述,从客观上来看,“是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式骚扰的抵制”,从主观上来说,则是清朝统治者那种妄自尊大心理和天朝上国传统观念作用使然.那么,这种妄自尊大的心理和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如何铸成的呢?本文试从传统文化的封闭性着眼,来探讨闭关政策实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的中国逆世界历史潮流而动,实行闭关政策。这一政策阻止了中国迅速进入世界历史的行程。中国的历史发展从反面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基本原因在于,明清王朝对江南实行错误的区域政策,歧视和屠杀江南士绅的政策摧毁了工业革命的人才基础。破坏了工业革命产生的人文土壤;对江南工商业的重税政策和海禁政策切断了工业革命资金来源的渠道,堵死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当前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制订正确的区域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起飞。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致使中国海权迷失,导致近代中国全面落伍,其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军事集团化的今天,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多重现实和潜在威胁,海上安全环境更加复杂,海权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利用海洋、开发海洋、走海洋强国之路,就成为一个亟待重视和思考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突发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明政府终止宋元以来鼓励航海贸易政策的原因,进而阐明在不同时期海禁政策体系的强化过程,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清代厉行海禁政策,从顺治朝开始一直到道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措施,这个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究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清代的闭关政策?这是史学界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论者虽然承认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又认为它“有抵抗侵略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防备了外国的侵扰”,“还不失为一种保卫政策”。因此,探讨清代闭关政策的演变、内容、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充分揭示其反动性,不仅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振兴中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实行的一项十分重要政策 ,但教材中有关此方面的内容却过于简单。笔者以为 ,讲授这一政策 ,应从政策的内容、推行政策的原因、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的状况及应有的认识四个方面进行 ,从而使学生在对闭关政策全面了解的同时 ,加深对我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实行海禁,这在以前历代王朝是不曾有过的。它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明代海禁的原因、实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严格禁止或限制大陆人民出海贸易;另一方面,严格管制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这一政策的形成,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含康、雍、乾三朝的漫长过程。它的开始,应追溯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禁海令。本来,在康熙帝统一台湾后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①允许大陆人民出  相似文献   

12.
明洪武、永乐时期,在对外政策的制订以及如何执行方面,“形同”而“实异”。前者对外政策是采取闭关自守的严厉海禁;后者对外政策则是采取积极主动而宽弛“海禁”。两者相较,永乐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较之洪武时期实行的对外闭关自守政策更目光远大,合乎历史潮流。本文拟就此略述肤浅之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之际这个特殊的时代,封闭的国门已经被东西方的交流打开。从1582年利玛窦、罗明坚等传教士开始,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为止的近200年时间里,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裹挟着西学东来,他们的传教等活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当时的开明士大夫反思中国传统以道德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活动成为中国从传统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催化剂,客观上掀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面纱。据统计,从利玛窦来华至康熙禁教的200年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译著西书共437种,其中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人文科学书籍55种,占总数的13%;自然科学知识书籍131种,占总数的30%。这一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传教士远征中国的主旨,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传教”政策客观上补充了“中学”之不足,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4.
“自卫作用”—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一种虚幻表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学者们目前大多倾向于基本否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指责其落后性、消极性的同时,一般又都肯定它有某种程度的反侵略自卫作用。我认为,所谓闭关政策的自卫作用,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表象。这一政策不仅未曾发挥过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反而限制、削弱了清帝国的自卫能力。在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两点:其一,我们所评价的,是过去出现的一种重要政策的客观作用,因此,就必须着眼于其总体、实际的影响,而不能只是针对某些孤立的措施和表面效果就事论事,也不应把主观目的作为重要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进入了它的后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鉴于此,明初太祖朱元璋就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并在经济上强制实行“海禁”、“山禁”、“矿禁”诸政策,其中尤以“海禁”政策,影响最大。无疑,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对我国明初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对我国封建制度的生存、也起了延缓的作用。从明初开始,明代人民的反“海禁”斗争,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是近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一林则徐生活的时代,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国还处于和世界隔绝的状态.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曾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长期以来,中国的大门是开着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海上贸易.清朝初年,曾实行海禁政策.1684年,康熙皇帝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和外国通商,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到1757年,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沿海加紧侵扰,乾隆皇帝出于抵制殖民主义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明朝初年,中国琉球之间建立宗藩关系的原因既是"华夷秩序"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是保障明初海疆安宁的措施。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与琉球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琉球间的宗藩关系秉承着自愿原则,对明朝琉球双方及东亚国际秩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论述清朝前期具有保守主义性质的闭关政策的内容,说明闭关政策是封建专制和蒙昧主义的产物.它的主要内容不是为限制外商而制订的公行制度和<防范外夷条例>,而是对国内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防止封建经济解体,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通过论述闭关政策对国内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对航海、外贸的影响,来证明闭关政策总体上是保守落后的,是近代中国经济逐渐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明代回族商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在全国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推动下,由于明朝廷对回族的政策与元代有所不同,故回族商业比起元代来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从经营的兴盛一时的民间海上贸易衰落了,回族商业的经营形式,已从经营贩销国外的香料、珠宝等国际贸易,转移到经销国内的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国内商业上。因为到了明代,朝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实行海禁,并且对回族实行既怀柔又防范的政策,所以回  相似文献   

20.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