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扩展共同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利益关系是人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是社会历史现象。消解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把共同利益植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本质,通过扩展共同利益的社会空间,协调利益矛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及其相关概念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红 《学术界》2008,(1):155-159
利益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存在,个人利益是指单个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特殊利益,是满足单个社会成员特殊需要的客观存在.共同利益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成员所不可分割地享有的同一个利益.在国家产生之后,公共利益是指一国范围内全体社会成员或者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一国的地方政权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或者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利益.国家应当成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处于全球治理时代的民族国家常常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面前陷入困境和两难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对此二者进行理论审视.全球利益的思想源头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理念和万民法思想,中经格老秀斯和康德的和平思想阐发,于现当代成为全球治理中的超越民族国家利益局限的人类共同利益诉求;民族国家利益则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其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和17世纪英格兰的国家理由、王朝利益等概念,而自17世纪之后逐渐形成以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利益概念.在全球治理时代,我们必须具备对以上二者的理性认知,坚持一种全球利益关照下的国家利益观:正视全球性危机的严峻挑战以及全球治理向深度发展的时代趋势,在认识和行动上呼应全球治理中人类共同利益维护的急切需要;尊重国家的基础性地位,维护合理的国家利益;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机制,实现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调适.  相似文献   

4.
和谐利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和谐利益.和谐利益是指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竞相进发,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同时,个别利益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和谐利益必须具备和谐利益与利益矛盾同生共存、和谐利益是相对的、和谐利益是动态的、和谐利益是历史的、和谐利益是具体的五层涵义.利益关系和谐需要三大构成要素:丰富的物质财富、健全的制度和普遍的精神文明.和谐利益包括主体利益关系的和谐、客体利益关系的和谐以及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三个维度.利益均衡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利益共享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充分条件.利益关系的自发和谐与利益关系的人为和谐是和谐利益的两种实现方式,但协调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利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莫凡 《江淮论坛》2009,(6):81-86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兴起促使多元利益格局形成,这一格局成为价值认同道路上难以跨越的卢比康河。欧洲认同也面临多元国家利益难题,但是他们通过拓展欧洲国家共同利益推进了欧洲认同。与欧洲认同相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难的症结是由分工产生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而可以借鉴欧洲认同的经验建构利益机制,通过拓展人民共同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体而言,利益共享、平衡和保障机制缓和个人利益冲突约束价值观分化,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统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调适价值观冲突,利益导向和整合调控机制拓展共同利益形成价值认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就可以通过人民共同利益之桥跨越多元利益卢比康河。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公正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利益公正思想为思想基础、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手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制度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分配原则、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利益关系协调为重要途径.这一理论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和公平规则的合理有序三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区域利益补偿是通过再分配实现区域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已经由区域经济利益失衡演变到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利益失衡,到了必须解决“另一个大局”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的区域关系和失衡原因,构建经济利益补偿主导、政治利益补偿主导、文化利益补偿主导、社会利益补偿主导和生态利益补偿主导,其他利益补偿为补充的五位联动区域利益补偿模式,更需要推进相应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和建立政策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利益是解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疑难的戈尔迪之结。市民社会的真正奥秘就是利益成为了社会的基础。从利益出发 ,才能建构真正的社会史。马克思的出场路径是利益。利益不是唯心主义的心理联想。利益与政治经济学结合 ,利益是劳动分工的特殊形式。利益的一般规定是物质生活基本条件 ;利益在虚幻的共同体中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矛盾运动 ,是社会形态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源和内驱力。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个正确理解和实现人类利益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夏夜 《学术界》2012,(8):96-104,287
我国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底线.准确定义和解读“核心利益”概念论述,从人民利益以及社会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机构体系的生存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步成果的角度来研究国家核心利益的中国语境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龚世俊 《学术界》2007,(2):68-7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利益表达和博弈已经是一种客观现实,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由贫富差异而导致的权力与利益失衡,从根本上看是由于社会缺乏对权力约制和利益协调的法律和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保障利益博弈能够健康发展,有规则的利益博弈是促进和谐利益关系的保证。利益博弈的规则化,实际上就是利益均衡的制度化选择过程。无论利益表达与博弈,还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都必须以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并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作出了阐述,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当前贫困与富裕群体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共同富裕”的问题。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已注意到贫困与富裕群体利益矛盾,并积极采取了一些对策,这样有利于拨开人们思想的迷雾,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真正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2.
业主对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的共有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组成部分。业主的共同权益要得到切实维护,必须确保业主共同权益侵害者受到追究。物业服务企业作为行使诉权追究业主共同权益侵害者责任的主体,是最为现实和可行的选择,为此需要建立相关机制促进物业服务企业正确行使诉权。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正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追求社会公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社会公正体现了我国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杨世宏 《云梦学刊》2009,30(6):52-56,60
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和人类的认识史都表明事物的质具有层次性。(1)特殊质,即事物个体是其所是的直接规定性。(2)共同质,就是事物类的规定性,即事物构成要素的共同点或同一性的集合体。(3)本质,就是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本规定性,是占统治地位的质。事物诸层次的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潇 《云梦学刊》2009,30(6):57-60
民间信仰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文化现象,当前民间信仰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民问信仰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主体不明、管理缺位、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重视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二要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和创新;三要加强对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刘勇 《社会科学》2012,(5):13-2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形成;也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成功传播.当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矛盾,民生矛盾的解决程度已经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归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出场者地位,理性面对差异性社会的特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才能在不断撞击人民群众心灵的过程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基于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解决民生问题与争取抗战胜利的关系,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就是:从争取抗战胜利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高度看待民生问题;尽可能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把坚持党的领导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抗日战争时期党改善民生的经验,对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不局限于当前所需要解决的诸如教育、劳动、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更涵盖了与之关联的人们生存与发展所应当具有的权利,乃至于价值层面的公平正义,即“作为权利的民生”和“作为价值的民生”。近年来,重庆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以民生助发展、以民生促和谐、以制度保民生、以幸福感测民生,或许是重庆民生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涉及各成员国,尤其是法国、德国、英国三个欧洲大国的农产品生产、出口、进口,农产品关税、补贴等问题,因涉及各成员国的重大利益,故各成员国进行了尖锐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协调妥协.该政策的孕育、诞生、调整,典型地展示了欧共体的运行机制:以各成员国在共同的大利益上的一致性克服它们在小利益上的矛盾性;通过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艰苦谈判,求得彼此的利益协调.这种运行机制维系了比较松散的欧共体的内部团结,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当然,它并不能解决欧共体内部重大和深刻的利益矛盾,也不能解决成员国内部对待欧共体的态度分歧.  相似文献   

20.
湖南岳阳市开展的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一联三进”活动,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和消除脱离群众危险来谋划区域性党的建设。要立足基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服务民生、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要弘扬党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要健全和完善党群联系服务制度、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牢牢把握发展、保障和协调群众利益是防止和消除脱离群众危险。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