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应该赋予学生人生力量。人格结构是承载人生力量的载体。中外文化史上六种影响较大的人格模型 ,至今仍然具有各自的教育学意义。将这六种模型进行抽象 ,可以建立当今大学生的“三我”人格模型 ,即由“肉体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人格结构。要有效赋予学生人生力量 ,需科学应对这“三个自我”的各自特征 ,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匹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这个前提下 ,改善或重建我国大学的基本课程和培养模式 ,使学生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2.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变革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大工程,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学信息技术学科领军人才。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心理素养四个层面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尝试性探究,以期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及其他学科卓越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索全球视野下的卓越教师角色定位对于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全球教师奖”角色期待的同时对“全球教师奖”60位候选人的角色实践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分析发现,卓越教师的角色图谱是“全球教师奖”角色期待和卓越教师角色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全球视野下的卓越教师角色主要有6种:多元主体协作者、教育改革引领者、教育公平守望者、同行发展服务者、全球公民塑造者、学生发展赋能者。全球视野下的卓越教师角色定位对我国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找准角色定位,锚定发展坐标;(2)明确角色期待,立足角色实践;(3)借鉴评价标准,指明发展方向;(4)塑造价值观念,提升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可建立“学生专业社群”,促进职前教育的科学化,提升教育实践类和教育技能类课程的权重比,建立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打破单一保守的框架结构,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建立卓越教师培养的“特区政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小学全科教师坚定“下得去”的信念、激发“留得住”的理想、获取“教得好”的动力和促动“能发展”的自信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优化培养方案、活化理论课程、打造实践课程和用好红色育人基地是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师范类专业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众多的人格结构模型中,“大五”因素分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而历史上的“大三”因素和新近提出的“大七”因素模型在人格结构领域中也很有影响。分析比较这三类模型,并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大五”因素作为标准,可以概括出三类模型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20余年的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经历了“自主探索期”“卓越计划期”两个阶段,已有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本硕贯通双学科分离”“本科双学科混合+教育硕士”“实践嵌入三段式”“高素质复合型本硕一体化”四种类型。这些模式对推进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目标定位、本硕统合方式、课程体系建构、培养体制、“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在“本硕一体化”的未来探索中,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培养目标,优化本硕统合方式,加强本硕课程一体化衔接和统整,创新培养体制,促进“师范性”和“学术性”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探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和人格测量工具的适用性。根据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设以及跨文化比较的策略,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表现出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显著差异;因此修订西方的人格量表需要首先探索其量表结构,并增加新的项目。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人格结构差异源于对行为的解释及对行为归类的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重视跨文化比较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主奴”人格结构批判与现代公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主奴”人格结构是传统政治专制、小农生产经济和一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传统依附人格缺乏独立的人格价值趋向,并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与人格结构的发展是互动的,必须在人格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辨证统一中把握现代人格的转型。现代公民人格的塑造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卓越教师计划作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随着当前卓越教师计划有序推进,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卓越教师领域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基于此,研究以CNKI为数据源,借助Bicomb、SPSS等分析软件,采用共词分析方法(Co-word analysis)对我国卓越教师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当前卓越教师相关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后发现:我国卓越教师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探索、“卓越教师”内在意蕴与专业素养的界定、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等方面;我国卓越教师研究前沿主要关注多元培育主体的深度协作机制研究、“人工智能+卓越教师”创新型培养研究、循证路径下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等。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建议今后我国卓越教师研究可以从自觉性、科学性、前沿性及协同性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论强化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一体化"融合,是目前工科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从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强化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观念"、自我主动修炼、人文素养意识等四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我效能感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精神的内在构成,是决定其人才培养是否达到让党放心、让国家满意、让社会认可和让学生受益效果的重要参数。唯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赋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效能感职业特性的“独特性”、使命内涵的“时代性”以及人才培养的“人民性”才能有效激发思政教师自我生命觉醒,实现自我超越并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高校师德要求之间具有内生外化的关系。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校师德的要求是铸就“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大学精神的重塑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强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生共长,大学精神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精神源泉,高校师德建设又能促进大学精神的凝聚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本文分析探讨了创业教育的内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高校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此,一要充分认识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的必要性;二要深刻把握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的内涵;三要严格遵循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的原则;四要正确运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逐渐得以显示。本文通过对人文精神内涵和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任务的分析 ,阐述了在我国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创新、怀疑和坚持,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挑战,高等教育自身危机重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成为高等教育的应然取向。两种精神整合的可能性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是它们的结合点,而实现这一整合的现实途径就是高等教育观念、模式、课程、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18.
书院始于唐代,是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组织。与书院特点和职能不断变革相伴的是,其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因其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的办学性质、“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书院精神的核心是永存不变的。书院精神主要包括了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知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又细化为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书院精神是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书院最具独特性、思想性、持久性的精神品格及文化意蕴,是书院发展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军校人文精神建设,要立足军校实际,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提升军校思想教育的人文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军校思潮,强化人文关怀的整体氛围,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牢固的思想保证和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在深入论述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对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