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会明 《学术交流》2005,(1):142-145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时期,众多杰出的小说评点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小说文本,将真幻相即的深刻剖析渗透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环节的分析中去,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分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史传、讲史和章回小说既是中国长篇叙事文学的三种主要形态 ,同时也代表了它的三个发展阶段。从某个角度来说 ,它们的发展几乎就是虚构艺术的发展。史传以实为本 ,实中有虚 ;讲史敷衍铺陈 ,虚实杂糅 ;章回小说因缘生法 ,虚实交融。当虚构艺术发展成熟时 ,叙事文学的代表文体章回小说也就宣告成熟。  相似文献   

4.
“寓言”考     
寓言一词在小说领域的使用,较早出现于唐代,用于批评笔记小说中的虚妄不实之作,或标示以文为戏之作的虚构寄寓性。宋元时期,开始用以特意模糊笔记小说实录传闻和有意虚构的界限。明代,开始用以更多地评价传奇小说,实际上成为传奇小说幻设虚构和寄托言志文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在白话小说兴起之初,寓言随即被借用,并逐渐成为白话小说以自觉虚构和主体寄托为核心观念的文体意识发展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寓言由古代理论批评术语逐步转型为现代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章学诚三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一是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析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历三变"的流变理论。二是分析了小说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叙事的虚构理论,阐述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原因、原则及解读的方法。三是论述了小说的功用,阐明了小说"作为史料补正史所缺"、"编撰方志"及"劝诫教化"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次,通过对章学诚小说实践的探析,总结了其小说创作上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8.
黄如珍 《生存》2020,(11):0011-0012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的思想内涵以及外在的语言论辩形式。这对高中生学写议论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它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3,19(2):48-53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产生于先秦社会转型时期。尽管由于学派不同 ,但各派对廉政的认识几乎是趋于一致的。廉政必须解决好爱民、举贤和法治等问题 ,这是先秦诸子的一致共识。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达到了相当水平 ,而且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潘丹 《学术交流》2007,(1):192-193
中国古代小说在20世纪时来运转,其地位由原先的"不登大雅之堂"跃升为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20世纪的西学东渐不仅提升了古代小说的地位而且决定了古代小说的研究模式.但是,东渐的西学是在西方语境中提炼出来的,用来指导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尤其是文言说部的研究时却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局面.如用虚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一西方小说的三大要素来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界定中国小说的范围、分析中国小说的特质时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众说纷纭的局面.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从中国自身的文学语境、文体特征和文化特点探询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理论的演进之迹刘书成一我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和文体论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将诗歌和散文分别汇总结集为《诗经》、《尚书》,自汉以降的文类研究不外沿两条路子发展:一是沿着《诗经》、《尚书》的路子,按文体编排诗文集。二是沿着曹丕《典论·...  相似文献   

12.
古之"杂说",最初是指百家之说,后来又把它作为文章之一体.作为文体的"杂说",是我国古代论说文重要的一脉,它的产生虽然直接缘起于汉魏之际叙论兼容的杂著,但与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发达也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杂说体文章极具文学色彩,所以又是古代杂文的别名.  相似文献   

13.
《孔学堂》2015,(3)
最素朴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前逻辑或原逻辑,预设着一个民族逻辑思想的发展方向。先秦时代具有丰富的素朴辩证法思想,辩证思维已然成为了先秦诸子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先秦名学的角度看,先秦时期辩证思维对先秦名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诸子在对名实关系的探讨中,认识到了"名"本身蕴含着的矛盾对立面的关系、名与实的运动变化性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原有的名实对应关系会发生改变等情况,这些都蕴涵着辩证思维的精神。以先秦儒家为例,探讨先秦时期辩证思维对先秦名学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展现先秦时期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对先秦时期逻辑思想的拓展和深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读小说时,一方面清楚自己读到的一切不过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必须把小说看得具有真实性。这样,就对小说的真实性提出了题问:它在哪种程度上,用哪种方法描写真实世界?世界在哪种意义上,以哪种方式出现,才成为小说真实的参照对象? 我们看不到小说的真实,但我们知道小说具有真实性,知道小说内的事物暗示着小说外的真实。就科学角度而言,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是没有共同可感的形状的,只存在着一种符号与真实的关系。小说虚构在我们周围建立起的并不是具体有形的真实整体,而是一种真实与虚构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事物真实看法。  相似文献   

15.
阎静 《求是学刊》2016,(4):150-157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本文认为,古代文论研究与文化哲学结合,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传统文论的历史精神和民族特性,可以使研究者从长期因袭的泛政治化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作者从这一新的角度,对先秦诸子、汉赋和经学、魏晋风神、唐诗底蕴、宋代理学文化、清代考据精神与古代文论的内在历史联系,作了掠影式的随想。  相似文献   

17.
林彬晖  艾初玲 《阅江学刊》2011,3(4):121-126
古代朝鲜重视学习汉语,至今留存有《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专为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部分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的改编、仿制或直接袭用。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与元明时期中国小说戏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紧密的关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域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19.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对至上神或终极存在的认识,在诸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把韩非子的道理论置于诸子无道观的历史结构中来考察,对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虽然曾有所涉及,但是留给我们的余地仍然很多,故本课题的意义显而易见。司马迁称韩非之学“原于道德之意”,又说它“归本于黄老”,这在学界已成共识。韩非子的“道理论”即改造老子道德论而获得的理论成果。道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为…  相似文献   

20.
叶岗 《浙江学刊》2004,(3):163-168
<汉书·艺文志>对中国小说发生期现象作出了理论总结,但它是否仅具有目录学意义还是同时具有文学意义,学界存在着不同争议.文章认为,虽然<汉志>"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共性上的经学化色彩,然而,刘、班诸人对于"小说家"在<汉志>中所处的特殊的结构性位置、借"不可观"所表达出来的对其文学性质的认定、不同于其它诸子九家之序的<诸子略·小说序>的表述结构,都表明"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不同的文学化色彩,这是它在文化整体格局中的个性.这种体现在"小说家"中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色彩,实出于<汉志>作者的儒家立场和文学意识,它们构成了"小说家"在<汉志>中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