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舍勒立足于对人的界定,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深入爱恨秩序,探讨怨恨的根源及途径,将怨恨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并在社会文化精神的普遍意义上对怨恨予以伦理追问,认为怨恨是人类意识中出现的价值颠倒或价值崩溃的根源,它导致现代价值体验结构的转型和价值位移。舍勒的怨恨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怨恨一词在中西文化中均有涉及。在汉语语境中,更多地存在于文学描述中;在西语语境中,尼采使怨恨成了专业术语,舍勒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的讨论使怨恨一词独具伦理魅力。经过现代西方学者的努力,怨恨最终发展为一个哲学伦理学乃至社会学、政治学术语,并被多学科探讨而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怨恨伦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中世纪开始,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现代现象包括现代化、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三个题域.舍勒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怨恨".怨恨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经恼恨、恶意、羡慕、妒忌发展到阴恶,它形成特殊的生活经验.怨恨作为现代性精神品质,表现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7.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追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根本目的在于对西方现代性问题进行诊治.西方现代性问题主要是现代启蒙理性所导致的生命的衰弱与文化的分裂.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分析、理解,呼吁悲剧精神在现代的再生,以救治欧洲现代文化中的精神赢弱,并由此提出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构想来寻找文化的整合性力量.  相似文献   

8.
运用尼采与舍勒等人的怨恨理论分析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创作与生平 ,我们首先从对《沉沦》主人公的性心理与民族情绪开始着手 ,分析《沉沦》的主人公由性压抑而引发的民族情绪。以此为契机 ,我们分析现代民族主义的心理机制。进而 ,根据现代性陌化空间的特点 ,将这种现代性陌化空间与古典的亲和性空间进行比照 ,解读郁达夫一生创作行迹 ,由此概括出他徘徊于沉沦与隐逸之间的现代性人格。  相似文献   

9.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对于如何培养我国国民的经济伦理精神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酒神精神是西方重要理论思想之一,它的本质内涵是狂放、放纵、自由和张扬生命,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西方产生过重要影响.我们拿之来观照中国古代文化,发现在元代文人的散曲作品中有同类精神的显现.元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形式,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特殊的意蕴,引入尼采的酒神精神来解读这些作品,给人以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