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益增多的银行理财纠纷案件,凸显理财市场中消费者知情权常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现为宣传误导、说明不到位、客户风险评估走过场以及未进行后续信息披露。消费者与银行的交易地位不平等以及"经济人"的逐利性是其主要原因,立法缺失、监管不到位、司法保护不周也是其重要因素。借鉴发达国家规制银行理财市场的成功经验,应当从改变监管理念、变革监管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加强银行理财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决策》2007,(3):4-4
随着公务员工资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公务员早已摆脱了早前“无财可理”的窘境,手头渐渐宽裕的公务员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理财能力,他们有什么样的投资偏好,更有哪些提升理财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关于提高执政理财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科学理财观的实践为途径,提高执政理财能力 (一)科学理财观的本质与内涵何谓科学的理财观?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依法理财.进而促进生财、聚财、用财、管财之间的良性循环。具体地讲包括四方面内容,即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管财有法。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财”正在成为各类财经媒体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名词,“金融理财”也成了国内银行的营销主题。形形色色的产品被银行冠以“理财”二字推荐给客户。一批批的“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金融理财超市”层出不穷。各家银行也争相推出自己的理财品牌。一时之问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5.
李真 《决策探索》2010,(21):42-43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从写字楼里的精英,到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几乎都会说这句话。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正在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有了长足发展。从2004年首款产品发行至今,银行理财产品已走过6个年头,发行数量每年都呈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银行理财产品,此情可喜。"但很多人还不懂银行理财产品"。国家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说。由于不了解,市场中浮现很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抱怨声音,甚至因此引发不少纠纷,投资者如何正确认识银行理财产品,成为理财市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方丽 《决策探索》2014,(1):40-41
据调查,2013年投资理财的幸福指数要高于2012年:不仅不少权益类产品获得较高收益,一大批包括信托产品、银行理财等在内的产品收益率也处于历史高位,甚至一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产品也获得不俗业绩。而且,2013年涌现出三大理财亮点:互联网金融产品红红火火,基金子公司产品逐步成为理财市场的一环,人人贷(P2P)产品也逐步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近年中国人民银行收紧银根,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以获取收益和应付考核,加紧了开发和推广理财产品的步伐。2011年,正当各种理财产品成为投资热点时,商业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却备受冷落。本文试从国内外经济环境背景、QDII理财市场、产品本身等方面分析制约我国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璨 《决策探索》2014,(10):65-65
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是指专业理财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使其能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金融理财业务最早出现在美国,之后在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迅速的推广,现已成为世界各大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渐开放金融行业,至此我国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进入了起飞阶段。  相似文献   

9.
林啸 《决策导刊》2003,(10):47-47
1995年招行依靠“一卡通”成功开辟个人银行市场,连续7年攻城略地。“一招鲜,吃遍天”,2002年招行果断变招,开始打造“金葵花”理财服务体系,全力争夺个人高端客户市场。一年间,“金葵花”理财品牌为招行赢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理财品牌”第一名和“中国首届杰出营销奖”银奖(招行是唯一进入总决赛的金融机构)两项业界分量十足的大奖。  相似文献   

10.
徐枫  蒯泉 《决策与信息》2006,(10):50-5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年平均盈利增长率15名左右,成为商业银行稳定的重要收入来源。其中花旗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业务总收入中只有20%左右是利差收入,70%以上来自各类中间业务,其中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度超过35%。  相似文献   

11.
庄淼 《决策》2014,(10):60-61
在杭州萧山区,两家产品结构基本雷同的石化企业连续入围中国民企500强,排名都在前50位。在2014年民企500强榜单中,恒逸石化排名19位,荣盛石化位列28位,成为萧山16家入围企业中排名最靠前的民企。  相似文献   

12.
杨丽娜 《经营管理者》2009,(20):189-189
第三方理财是指那些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不代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却能够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并不与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相冲突,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理财业务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在理财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第三方理财有什么门槛与目前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门槛相比,第三方理财机构的门槛,因为每个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重点不同,相应地出现了分化。以那些主要以提供咨询服务或者会员制服务为主的公司为例,由于它们既不拿客户的钱,也不进行委托理财,因此主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偏好,设计投资组合方案,并靠此收费,因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13家上市银行为样本,根据wind资讯中披露的数据,选取6项评价指标,对上市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各银行与最优样本的关联度及综合绩效排名,比较各银行之间的优劣。  相似文献   

14.
早在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就已在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问题不断。直到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于同年11月1日起实施,作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规制,为银行理财业务活动、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保护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客户合法权益提供了的基本规制框架。即便如此,因为我国的法律体制及制度环境的特殊性,规制本身存在着矛盾、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以及监管法规的交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监管两方面给出了相对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瓶颈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模式,突破和改变现有的瓶颈制约,提升产品价值,塑造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逐年增加,居民理财意识、理财意愿日益增长,中国已进入全民理财的时代。理财业务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理财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理财却还比较冷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任何形式的竞争最后都会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企业的整体理财水平,最终同样归结为员工的理财意识.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拥有一个正确的理财观念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受教育体制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还不是很强,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镜婧 《决策与信息》2011,(12):266-267
银行决定对一个公司是否授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关键一环,因为信用风险是传统的三大风险之一,对于银行的资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其起因就是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盲目授信,从而产生了许多不良资产,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恶果。本文以某公司为例,从它的偿债能力、流动性风险和债务及销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互联网以及先进的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银行的理财业务作为金融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理财业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本文针对互联网浪潮下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推动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即将进入社会成为财富创造者和收入者,中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财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掌握必要的理财知识、增强风险承担能力。目前,中职在理财教学方面相对滞后,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创新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理财教学课程体系,使理财教学成为每个中职学生必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