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清初大戏剧家洪升《长生殿》问世后,不仅在洪升生前演出极盛,之后仍流传不绝,并深为后世研究者所推重。清人梁廷枬在《藤花曲话》卷三云:“钱唐洪昉思升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好大文章,学人、人才,一齐俯首。自有此曲,毋  相似文献   

2.
《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女史”释例商榷郑之洪1980年修订版《辞源》第一册第729页、1980年缩印本《辞海》第1096页以及1989年版《汉语大词典》第四册第257页,均对“女史”为“古代女官”作了肯定性的释义。三书均主《周礼》的,特别...  相似文献   

3.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三卷本(1979年版)问世了,这是近年来文化出版工作的一大成绩。这部《辞海》历尽沧桑,经过多方修订,才得以完成。它在编纂与选材方面,俱达到相当的水平,对于普及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值得赞扬的。 《辞海》涉及的学科和内容极为广泛。在浩如烟海和变化多态的材料中,编者能够汇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而又根据轻重缓急,择其所需,编排成目,这当然是很不平常和颇具匠心在焉的工作。但本着《辞海》乃字辞之“经典”,为诸书解释之准绳,故从高标准严要求出发,还可就其中一些条目作进一步的切磋。为了  相似文献   

4.
说“烝”     
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于“烝”字条目下,解作“上淫曰烝”,举《左传·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烝于夷美”作例,并注明“夷姜,宣公庶母。”以此说明“烝”是“上淫”。但在《左传·宣公三年》又有如下记载:“(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杜预注:“郑子,文公叔父子仪也。汉律:淫于季父之妻曰报。”可见同样是“下淫上”,因对象不同,而有“烝”与“报”之别。不知是否有鉴于此,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出版的《辞海》修订稿,以及最近由上海辞典出版社出版的三大册《辞海》,皆释“烝”为“古指同母辈通奸。”并仍以“卫宣公烝于夷姜”为例,使义例统一。  相似文献   

5.
1979年新版《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关条目记述曹魏名将夏侯渊之死,均称系为黄忠手斩者。如第838页《夏侯渊》条:“后为刘备部将黄忠所击杀”;第2053页《黄忠》条:“于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说始见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不确。  相似文献   

6.
《辞海》在介绍恩格斯生平传略时写道:恩格斯在“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为《终结》,引者注)”(《辞海》哲学分册第5页)。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我们知道,不仅《终结》的写作时间,而且就是该书的首次发表时间都在1886年。该书是恩格斯1886年初撰著成书的成书后不久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办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连载发表。恩格斯本人在1888年2月21日,为该书1888年单行本写的序言中对这一情况作了具体的说  相似文献   

7.
新版《辞海》错漏举要夏泉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长达1600万字,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工具书,在中国知识界,最综合、最权威且影响最大的大型工具书无疑应首推《辞海》,截止到1993年6月,《辞海》缩印本发行已达4...  相似文献   

8.
清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爱国群众因为不满法国领事丰大业及外国传教士的胡作非为,奋起打死丰大业等若干人,其中包括俄人三名。事发后,清政府曾派曾国藩到天津查办,史称“天津教案”。关于被杀的中国人数,从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①《中国近代史辞典》、《辞海》上的有关章节条目,均作“杀死二十人”。其实,这个  相似文献   

9.
上邽何处寻     
一、问题之提出 甘肃古县“邽”与“上邽”是同地异名,还是两个地名?具体位置在那里?学术界至今没有弄清楚。例如新版《辞海》有关这两个地名的条目就是自相矛盾的。试将《辞海》“邽”“上邽”“赵充国”三条辞目释文表列排比如下:  相似文献   

10.
齐辛同志《枢密院始于晚唐》一文(刊《学术研究》1988年4期)依据《东观奏记》、《唐语林》等材料纠正了《辞海》的有关不根之说。文章很有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言《枢密院始于晚唐》似仍未为允当。《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臧云甫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云,枢密院,原系内侍省,宦者为之,创于代宗时。但不详所据,故只能作为一种说法。又《石林燕语》卷四云:“枢密使,《唐书》、《五代史》皆不载其创始之因,盖在唐本宦者之职。唐中世后,宦人使名如是者多,殆不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究竟生于哪一年?目前有两种说法: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小辞典》编写组编写,1981年1月出版的《历史小辞典》第109页称:陈独秀生于1885年。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197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987页称:陈独秀出生于1880年。该书1963年12月版亦持此说。但是,根据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发行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第230页刊载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一文推算,我认为,陈独秀应出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三卷本(简称新版《辞海》)中,有关柬埔寨史和中柬关系史的条目,我觉得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有必要提出来商讨。一、关于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的问题。在我国的史书中,称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的柬埔寨为扶南。三国时代,东吴曾派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等国,这是我国首次派遣专使与南海诸国交通往来,也是我国政府使节第一次访问柬埔寨,其意义是重大的。朱、康二人何时出使,为谁所派,曾经是学术界中争议的问题之一。新版《辞海》对这个问题的定论如下:“朱应……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  相似文献   

13.
我国哲学界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例如,在新编《辞海》以及有关著作和文章中,都有着类似的看法。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清梁廷枬《粤海关志》及近人黄序鹓《海关通志》,海关总署编制的《海关业务教材》(1982)认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宁波、江南四处设立海关,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名始于此。”(见15页)《辞海》“海关”条说法相同。《辞源》未收“海关”条。但据西汉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所著《列女传·节义传·珠崖二义》:“二义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送丧,《法》:‘内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子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奉丧归。至海关,关侯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吏日:‘噫!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于是就发生了母女二人争相赴死抵罪的义举,以至感动得“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侯垂泣,终日不能忍决”。故该海关不但有《法》,主要用于查禁走私,而且有“关侯”、“关吏”、“士”构成的较完善的行政组  相似文献   

15.
《辞海》在解释“泣血”时,引用了郑玄对《礼记·檀弓上》“高子(白本)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的注:“言泣无声如血出。”我认为郑注对“泣血”的“血”字的理解有牵强傅会之处,《辞海》引该注不妥。“泣血”更早见于《诗·小雅·雨无正》:“鼠  相似文献   

16.
翻开唐宋人的诗集,常会碰到“长句”这个词。《辞源》解释说:“唐人以七言古诗为长句。”《辞海》亦云:“长句:谓七言古诗,唐人惯称之。”日人编撰的《大汉和辞典》亦沿用此说。(按:新版《辞海》无“长句”一条。)证之以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杜工部诗:‘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足见长句最难,非有十分力量十分学问者不能作也。即以唐而论,以长句擅场者,李、杜、韩而外,亦惟高、岑、王、李四家耳。”据此,则长句是七古的别称,似已无可怀疑。  相似文献   

17.
《辞海》中的《自然辩证法》条目写到,该书是“恩格斯在1873—1883年间研究自然辩证法问题时写的一些论文、札记和片断的汇编。”(《辞海》哲学分册第20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时间上限,《辞海》定为1873年,这是以该书第一个片断,即《华希纳》的写作时间1873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772页注释376),来确定的,而不是把该书第一篇论文,即《导言》的写作时间1876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辨了新版《辞海》有关“许穆夫人”解释的错误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僧一行(张遂)是我国唐代卓越的天文学家。关于他的籍贯,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河北省巨鹿县人。这一说见1965年版《辞海》和1979年版《辞海》。《辞海》“一行”条下解释说:“唐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令属河北)人。”二、山东省昌乐县人。此说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一版)。该书选编《旧唐书·一行传》:“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编者在注释中称:“魏州昌乐:魏州亦称魏郡,领十县。昌乐是魏州十县之一,今山东省昌乐县。”三、河南省南乐县人。这一说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一行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拙作《河南古代科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元代教育,特别是元代蒙古族教育史,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读了《辞海》教育、心理分册和《元史》(一九七六年四月版)。我觉得《辞海》对元代“国子学”和国子监(包括蒙古国子学和蒙古国子监)的解释与《元史》记载有不一致的地方。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八○年一月出版的《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下简称《辞海》)第廿七页,解释说:“〔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9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子弟。”“〔国子监〕见国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