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贽和王船山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但是王船山对李贽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好话。王船山与李贽思想异同之点在哪里,下面略加论述,并探索其所以存在分歧之原因。李贽一生极力反对道学,大声疾呼,“发道学之隐情。”(袁中道《李温陵传》)他鉴于道学家言必称圣人,因而他对六经、语、孟持否定态度,企图以此摧毁道学基础。他说:“六经、语、孟,……大半非圣人之言,纵出圣人。  相似文献   

2.
李贽(1527——1602),又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他是我国16世纪后期封建社会杰出的进步思想家。 李贽一生“性爱读书,尤爱读史”,且颇多著述。他所思考的问题之深度和广度,也是同时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以往论者多论及他儒佛兼杂的世界观、政治观、伦理观及其对宋明道学的批判,而对其人才思想却缺乏系统论述。笔者认为,人才学是李贽思想中极有新义、颇有时代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被进步思想家誉为仁人志士,被反动思想家诬为“异端之尤”,其原因之一在于他的人才观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本文试图联系晚明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李贽人才思想作一浅析,以求教于师友。  相似文献   

3.
"死所"这个概念,不仅指人死时的空间处所,也包括人死时的时间选择,更涵括赴死的原则与精神信仰在内.李贽所追求的"死所",关键在凸显自我主体的意志,即便生死大事,亦要自我来掌控.李贽的生死现主要是"无生死"之佛说:而李贽自杀的根本原因则是求"烈烈之名".  相似文献   

4.
李贽思想非“离经叛道”说李锦全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个儒佛兼综的人物,他曾被称为“异端之尤”,并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致死。但他在被审讯时最后仍极力辩解,他自认“著书甚多,具在”,却“于圣教有益无损”(袁中道:《李温陵传》...  相似文献   

5.
谷永,字子云,西汉后期著名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政论,敢于指斥皇帝的失德行为,其切直与当时的宗室忠臣刘向相比,毫不逊色.但前人每以谷永“党附”外戚王氏,对他评价甚低.班固断言谷永“专攻上身与后宫”,是由于“党于王氏”,“自知有内应”,已属贬讥.而常作惊人之语的明代学者李贽更斥之为“该杀”、“一派畜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谷永的评介,较为宽容,肯定了他的政论有救世之效,但对“谷永之心”仍严词苛责.流风所及,谷永一直被罩于道德史论的贬责之中.  相似文献   

6.
李贽"人人平等"社会观发现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卓越思想家李贽编刻的《博篡二王真草隶篆千文印薮书镜》是一本未见著录的善本艺术书.本书前有署款"卓吾李贽题并书"的行书序文,卷首有李氏楷书"博篡二王真草隶篆千文印薮书镜"及"卓吾李贽集"的引首,在名款之下各押有"李贽之印",前者白文,后为朱文(见右图).正  相似文献   

7.
李贽(1527—1602)是我国明代品格高尚、富于战斗精神的进步思想家。他作风正派,洁身自好,不贪女色。他的高尚品格为同时代学者所称道。袁中道称赞他“清节凛凛”,“不入季女之室,不登冶童之床”,是“吾辈”所做不到的。(《李温陵传》)正是这样一位李贽,却以深遽的眼光和极大的同情心,注视着妇女问题,为妇女得到与  相似文献   

8.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逃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逸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12.
李贽在《续焚书·圣教小引》自述,他之所以接受佛教,乃是“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也就是说,佛学使他解决了生死性命之事这样重大的问题。李贽体认生命意识的最初动用即是缘于学佛。由于“友朋劝诲,翻阅贝经”这一契机,他才得以在“生死之原窥见斑点”,从此以后,他便以这一“斑点”为出发点,对种种社会人生的真实相状进行了本原性的探索。概言之,他的探索工作主要体现在拨开一切覆盖于自我心性之上的缚碍累赘之后,对生命的原初意义进行重新认识。下面试作论析。在印度传统怫教中,…  相似文献   

13.
晚明思想家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40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到寻"出离生死"之道,其生死观可谓亦儒亦道亦佛,又是非儒非道非佛的,只能定格为"李贽的生死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树立起一个观念:思考死亡问题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李贽是一个思想复杂和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性倔强,七十岁时在僧院写下一份《豫约》,其中有《感慨平生》一节,自称"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又说:"余唯以不肯受人管束之故,然后落发,又岂容易哉!"这里李贽道出了他一生的思想矛盾,可以说是入世难,出世也不易.他落发为的是不肯受人管束,但由于未能真正了却尘缘,仍然执着批判现实,故还  相似文献   

15.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16.
李贽的美学思想,是以其“童心说”为核心理念的.“童心说”开辟了晚明唯情论和自我表现的“革命性”变革.在既有的李贽研究中,学者对“童心说”仅以“赤子之心”解,着重于其“真纯自然”.事实上,李贽倡导“童心说”,是一种“立的主张,李贽对佛教的空观思想的引用阐发是与其童心说互为表里的——“真空”是“童心”的本体,“真心感动”成为个性自由的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17.
罗福惠 《江汉论坛》2002,8(10):70-75
李贽是人们熟知的明末进步思想家,其著述对当时的“道学家”作过尖锐批判,因此与李贽有过激烈争辩的耿定向就被视为反动“卫道士”的代表。其实这种以李贽的是非为是非的判断失之简单,耿、李“论道相左”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都因“斗争哲学”的影响而有扭曲和夸大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 李贽是明末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家。他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他反对封建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船山对于李贽的反传统表示极大的不满,显示了其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也就是以什么作为价值取向标准问题。从孔子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十分重视人的  相似文献   

19.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笔者写过一篇评王夫之否定竟陵派钟谭的文章,题为《儒家正统的阴影》(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而王夫之对李贽的否定,更表现出他身上的这种儒家正统的阴影。李贽是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晚明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