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载和徐敬德分别是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气”是张徐二人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两人都强调气的物质性、对立统一性以及不灭性。然而张载的气学具有以义理为主的“四书学”特征,更侧重于物质性;徐敬德的气学则与道家哲学关系密切,含有更多的精神成分。在理气问题上,两者都主张理是气的内在属性,都使“理”凸现出伦理的色彩,但是在理的地位问题、理与气的结合程度以及对理的具体规定方面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人的气论哲学均显示出东亚气论哲学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等特征,这既是其魅力之所在,又是中朝气论哲学发展滞后之根源。  相似文献   

2.
“气”,原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之一。把这一概念移用到文学理论,应始于魏文帝曹丕。而作为一个新产生的文学理论概念,其最后形成还应归于南朝的刘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刘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阐发与充实,使“文气”的涵义才臻于明确与完善。 据粗略统计,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使用“气”这个概念共达七十一处。就其涵义的差异性说,这七十一处“气”可以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3.
古人论文以“气”。这种文气说,既不简单地等同于文章的气势,也不简单地等同于作者的禀性、才气,它有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散文领域里一个与诗歌的意境说平行的美学范畴。一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第一个赋于“气”以美学意义的是曹丕,他把“气”与“文”联系起来,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以“气”论“文”,可以说是建安时代重视作家个性特征的时代精神在文学理论上的一种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气之  相似文献   

4.
曹丕“文气”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话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文气说”,是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对“文气说”,过去多从先秦两汉特别是王充一派的气论溯源,未从道家哲学中寻溯,这是不够全面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重视主体问题之发端,它对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话虽不多,但内涵丰富,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文气作用论、阳刚阴柔论和风骨风力论三方面,讨论历代论者对曹丕“文气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邓桂英 《船山学刊》2006,(2):111-113
曹丕文学审美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创作能使个体生命得以不朽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作品中的“气”是作家生命精神的寓托的“文气说”以及文学是生命永存的附丽的“诗赋欲丽”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生存之初和气.早期儒家之性,或是“浩然之气”(孟子),或是不正之“材”(荀子),或是正邪兼备之“质”(董仲舒).气的不同属性意味着性不是初生的白纸,而是具有规定性的事实.它对成人具有基础性作用.故,性不仅有性质功能,而且具有性质的内涵.性是性质.作为性质之性,显然不能够被理解为“朴”.“性朴论”的标签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9.
黄政 《理论界》2006,2(10):184-185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它本身具有丰富内涵。气有刚柔,曹丕首倡的文气论,本应清浊并重,到后来却发生了扬清抑浊的偏颇,后人论及文气也往往重刚强而弃柔弱。“文气”的这一偏向,对后世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雄浑与慷慨诗风的产生,使“为文尚气”所尚的更多是一种阳刚、劲健之气。  相似文献   

10.
王子墨 《江淮论坛》2010,(1):140-144
曹丕的诗,被有些诗评家认为有“文士气”。本文通过对曹丕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诗歌题材的取舍以及生平行止的研究,发现他的诗歌还带有儒士的色彩,诗歌艺术的追求上有明显而自觉的对儒家文学观念的继承,思想跌宕起伏却不悖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因而模仿“文士气”的说法,认为曹丕的诗歌还有“儒士气”。同时,考虑到他对诗歌意象的选择和对文学的重视,也能对“文士气”做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1.
定州《论语》分章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若晖 《齐鲁学刊》2006,16(2):20-23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论语》之性质约有二说,李学勤先生以其为《齐论》,刘来成、单承彬先生则认为是《鲁论》。实际上,王素先生已经指出,由于郑氏注本以及传本或今本都是融合本,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齐论》和《鲁论》,根据这种比较是无法确定简本《论语》的性质的。王素先生认为简本分章一般较今本为少,从而否定简本为《齐论》说。但考今本章数,三十章以上凡六篇,而简本虽已残缺,其残存的十枚章数简高于三十章者即有五简,简本最高章数四十七章也高于《集解》本最高章数四十四章。因此,王素先生根据古书《齐论》章数多于《鲁论》的记载所判定的简本和今本《论语》归属,恰恰是南辕北辙。有学者认为汉代《论语》文本的出现都是在《古论》发现之后,本文不能赞同。武帝时经学出现由齐转鲁的倾向,以《鲁论》为主,融合《齐论》的文本应在张禹之前就已出现。因此,八角廊汉简《论语》很可能是与古、齐、鲁三家《论语》并行而内容互有同异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2.
吴小英 《河北学刊》2004,24(4):125-127
“富贵气”是唐宋词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音乐文艺的词体性质决定了唐宋词有别于诗特别是唐诗的富贵面貌。词的富丽的艺术气质与词人多出身尊贵有极大关系 ,在内容笔调、抒情笔调和语言面貌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 ,唐宋词在“富贵气”上表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 ,成为唐宋词区别于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奇"是清代实学代表人物王源评点《左传》的关键词,在内容、形式评点中皆有体现。借助《左传》具体文本的评点,通过同类相联、正反对举的反复申述,王源将"奇"之内涵赋予"变""活""正"等多重意义,将传统的奇文观念"美文化",以奇诡、辞达、自然为奇文,使"奇"具备了多重文学批评的功能。身处易代,酷爱兵法,好奇人奇事奇文,一生坎壈,皆为王源尚奇批评生成之根源。对明清八股时文取士的不屑,对清初文坛亦步亦趋效法唐宋八大家的不满,使其《左传》奇文评点具备了不同时俗的意义,浸润了明确的针砭时弊与经世致用的色彩。王源《左传》评点之重"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论的典型性特征。对此进行考察,可望为揭橥评点的阐释范式、话语体系等提供可行性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14.
蒙文通继承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文经学,认为今文经学已偏离了先秦孟、荀之学的端绪。蒙文通对廖平及康有为关于古文经学本于刘歆作伪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指出古文学的特点是敦于笃行,而疏于思究,并提出“舍今古之异同而上求之齐鲁”,以探究先秦儒学之旨。  相似文献   

15.
王振星 《齐鲁学刊》2004,(2):110-112
儒家文化人格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作为一对卓显的儒家文化人格符号,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这对文学形象的孕育、塑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深层次上,宋江和李逵的形象不是《三国志演义》影响的结果,而是儒家文化人格浸润使然。  相似文献   

16.
《国语》所载周代"籍礼",是一种具有巫术特征的礼仪活动。其意义是疏导土壤中的阳气,使之顺利地播散。籍礼中,以瞽为首的乐官们所从事的"风土"活动,并不是韦昭注所以为的观察土壤中的气脉,而是通过乐舞鼓动风气,帮助土壤中的气脉顺利播散。它是这一土壤巫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18.
黄强 《晋阳学刊》2005,(4):94-98
明清时期的"以时文为古文"即"以八股文为古文".其理论概括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八股文写作要素有助于古文,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技巧;二是从"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为古文树立了征圣宗经的榜样;三是从功能和价值判断出发,认为时文有害于古文,降低了古文的品位.对三种不同的理论指向应给予辨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诗派派中有派,它呈主情与主知两大走向;前者以戴望舒、何其芳等为代表,后者则由卞之琳、废名等领衡;前者注重情趣发掘,多情调象征,属于情态文本写作,后者倾心于意趣展示,多哲理象征,属于意态文本写作.  相似文献   

20.
汉代研究《诗经》的鲁、韩、齐、毛四家都曾提出过“四始”说,但它们的内涵不尽相同。其中《毛诗》“四始”说强调了《诗经》风、雅、颂的讽谕美刺功效,而《齐诗》“四始”说则出自纬学,《诗纬》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诗经》中《大明》等四篇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四始”说,其来源于《毛诗》,并影响了《文心雕龙》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