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关于法人所有权的内容,理论界有多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权分立”,即对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国家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这一观点通过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产生了法律效力。该立法的实施在企业改革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阶段曾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却与法人所有权理论相悖。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法人所有权,即法人对其财产享有所有权,而非经营权,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法人对其财产的自主支配权。  相似文献   

2.
所谓国有企业股份化,就是在理顺同家和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的基础上,将国有企业现有财产进行估算定价,然后折合为若干股份,绝大部分由国家持有,另一部分以股票的形式向本企业职工和社会上其他法人、公民个人出售。今后新企业的建立,也都采用股份化形式,由国家、地方、社会上的企业法人、公民个人共同投资兴办。现就国有企业股份化问题谈谈笔者的浅见。当前,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化,有利于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使企业的财产权摆脱国家行政权的束缚,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主体资格,享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法人。十一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3.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使花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的法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的利益也就必然体现为独立的产权。而从目前情势来看,则是国有企业现有制度尤其是财产权制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弊端,致使国有企业改革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严重抑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企业财产上同时存在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两权界限无法界定,企业产权难以独立的问题。这种既难独立,又无利益的产权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要求。所以,国有企…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缺位”悖论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的改革,一开始是沿着放权让利的思路前进的,这种思路的基本前提在于传统体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现实表明,沿着这条思路滑行,有可能掉进“放则乱,收则死”的循环陷阱之中。理论界不少人认为,旧体制过度集中的根源在于其财产关系,而这种财产关系造成的“所有权缺位”是我国企业缺乏活力和企业行为不合理的根源。按这种看法,以国家作为全民财产主体代表的国家所有制,在事实上造成了企业作为全民财产的经营者既不享有财产支配权,也不关心财产增殖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焦点在于企业的财产主体不明确,使国有财产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所有权缺位”状态。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只能是让企业成为财产主体,使其对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的所有权。只有在资产所有权上独立,才能在经营权上自主,从而才能将企业搞活。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搞活国有企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界、学术界也提出过不少观点和方法。主要有:经营权说,即国家持所有权、企业持经营权;租赁权说,即国家财产租赁给企业,企业缴纳租金;占有权说,即国家持所有权,企业持占有权;代理权说,即国家作为委托人持所有权,企业作为受托人持代理权。但是上述这些观点,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在实践上并不成功。中央在总结实践  相似文献   

6.
清晰和落实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是解决当前国有企业资产代理人实际“缺位”问题的关键.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主体,就必须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序分离.国有企业享有代理占有权、收益现实使用权、部分处分权和完全使用权,可定义为“企业现实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就是企业法人财产现实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一、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系统工程的科学含义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系统工程,是一个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制度创新与结构创新、企业家创新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它具体包括如下三个子系统工程:1、制度创新子系统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确立所有者与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即由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向实行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转变。与实行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比较,产权制度创新的内容有三:一是所有者与企业对企业财产的权利进行合理分解;二是出资人与企…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国有企业如何改革,目前理论界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实行股份制入手,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改变国有企业单一产权主体状况,让国家和企业分别拥有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两权分离后,政企彻底分开,国家只以投资者身份获取投资收益,不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干预,国有企业从此成为市场的真正独立法人主体。笔者将此方案称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股份制起点论(以下称股份制起点论)。我们认为,由于我国目前不具备实行股份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界定企业财产法人所有者与最终所有者间的权责利关系。企业是法人所有者,拥有财产的法人所有权,能够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向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是最终所有者,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项权利,承担企业债务的有限责任。我认为,企业财产产权关系的上述界定,只是企业自主经营得以实现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因为资本只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它必须同劳动力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所以劳动力的自主使用和支配也是企业自主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而引出的现实问题是,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劳动者和企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劳动力是不是有一个产权关系需要界定;企业拥有的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如果是使用权,按劳分配应该如何界定,劳动者权益应该如何保障。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10多年的进程表明,只有企业制度的创新才能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即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与其它市场主体一样,是拥有民事权利的主体,拥有独立的财产和产权.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是市场经济对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否则市场经济的活动就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无论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无不涉及到产权关系,而其核心,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只有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才能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做到既保障国有财产归属国家所有,又由企业独立经营,独立承担财产责任;既防止国家干预又要保证国家依法监督.如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展开,股份制的实施,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我国国有企业中正式引入委托一代理理论.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六大报告将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确立为我国今后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无疑,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即按照公司制的形式来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企业改革目标,而现代公司制的核心是法人治理结构。由于国内现有的公司大部分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公司化改造,建立行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可以建立高效率的运作系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还可以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一、制约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障碍由于种种原因,国有资本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仍然面对着来自体制和市场等方面的障碍。1.政企不分,职能错位,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为一谈,企业不能成为独立法人实体。政企不分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政府集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于一身,各级政府都在办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由此看来,对于国有企业,不仅财产为国家所有,而且重大事项也由政府代表全民直接决定,整个政府就像一个董事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企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经营者看来,那些重大问题既然已由…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何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了转变国有企业的现状,必须以产权清晰为前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独资公司,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但多数国有企业将是国家、法人、职工等多个投资主体的产权多元化企业。那么,什么是产权呢?产权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而不是仅指财产的所有权。随着国有企业法人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产权制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深入认识企业产权制度的内涵及有关问题。 一、产权及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所谓产权,就广义而言是指财产所有权和债权的总称,是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它包括四个内容: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 产权的主体指的是具体的出资人,一个国有业的设立,谁具体向这个企业注入资本金,谁就拥有该企业的产权,并成为这个企业的产权主体。理顺所有权、产权及经营权的关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所有权我国《民法通则》中作了界定,就是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谓经营权就是企业对国家授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最终形成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产权所有关系的确定性、产权结构的有效性和产权保护的强制性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公共产权 ,公共产权的代理采取国有制的方式。完备的产权制度可以解决国有企业委托 -代理关系失效、财产组织形式效率不高、外部效应和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建立等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宜采取分类施治的途径。国有企业只有明晰界定产权的所有关系 ,才能保障产权功能的发挥。产权所有关系确定之后 ,国有企业即成为法律上的民事行为主体和市场主体 ,其法人资产制度即具备了与企业产权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法人财产权”,即法人财产与企业法人、法人财产权与出资人所有权、法人财产权与财产经营权的关系,不少人不甚了了,而理论界又众说纷云。鉴于此,本文略叙管见,以期能对用好现代企业制度有所研益。 (一)企业法人财产权与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是企业出资者以盈利为目的而依法拟制的人格。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后,即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与义务主体。企业法人产权是企业法人对自己依法取得的财产独立支配,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法人财产既是企业法人依法独立行使民事权利的依据,又是企业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保证。法人财产权的存在,实现了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统一,使其真正成为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相似文献   

17.
论公司法人制度和公司法人财产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司法人必须是出资主体多元化、具有定额以上的法定财产、建立法人机构、具备法人章程、取得法定名称和法定的经营场所等并为法律所认可的经济组织。公司法人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股东以及监事或经理层的关系。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是法律赋予公司法人对自己的法定财产所应享有并行使的一切法定权利。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实行改革,应当强调的是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而不是出资者所有权,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是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史上所有权最完善、最理想的形式,是真正的现代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既要有经营自主权,又要有自负盈亏的能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也无法形成竞争。在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国家虽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了企业法人制度,但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法人制度。国有企业名义上虽有法人地位,却没有法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的财产权,难以建立起财产约束机制,只能负盈不能负亏,国家对企业仍负有无限责任,企业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举国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总体上看,为什么还不能尽如人意?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传统两权分离并非把握住马克思两权分离的真谛 我国从1984年至1993年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都是沿着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亦即传统两权分离的思路展开的。但是,这一传统的两权分离改革思路,并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两权分离理论的真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曾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三种情况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是自然人企业中的企业主所有权与经理经营权的分离(详见《资本论》第三卷,第435页);二是股份企业中的法人所有权与经理经营权的分离(详见《资本论》第三卷,  相似文献   

20.
国企改制的核心是建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制中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存在着诸多弊端,当前应着力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合理设置公司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