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药科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情绪——社交孤独、微博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微博与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1)适度的使用微博,可以缓解大学生孤独感,而长时间使用微博,则会增加大学生的孤独感;(2)情绪—社交孤独方面,男生比女生孤独感更强,但差别不显著;(3)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情绪孤立直接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微博使用时间与社交孤立、情绪孤独与社交孤独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马尔克斯小说中以死亡为背景的人物的种种孤独感 :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 ,等等。  相似文献   

3.
论孤独体验     
王蕤 《社科纵横》2006,21(12):110
艺术家的孤独体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审美体验,能对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孤独体验成因的基础上,概括出孤独体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当今决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艺术体验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一个具体作家来说,没有艺术体验,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探讨曹禺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对研究曹禺的创作特征及创作心理有重大作用。曹禺的艺术体验主要包括作家的童年体验、愧疚体验、孤独体验和归依体验。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极大开阔了曹禺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作家的创作题材,影响到曹禺创作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7.
过年,这本是一年中最热烈的日子。今夕何夕,人们为何如此盼望团聚?今夕何夕,人们为何如此眷恋温馨的家?然而此时此刻,为什么却有孤独袭上你的心头?这种孤独感被周围的热闹气息放大,如影随形,成为压上心头的一块巨石,也如同一根冰柱,瞬间刺入了内心。多年前,刘德华唱:"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那是都市人平日的孤独感,现在,我们被更加忙碌的生活节奏所驱赶,只有在过年的一刻,瞬间浮花浪蕊都尽。过年,孤独来袭,这是一个人的战争,你打得赢吗?  相似文献   

8.
韦璞 《社会工作》2012,(10):71-74
文章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贵阳市不同老年群体孤独感的差异状况,考察了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老年人孤独感差异方面,有配偶与无配偶老年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城乡之间及不同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但男女性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关系变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最强,社会关系变量其次,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9.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李进超 《社科纵横》2010,25(9):176-178
在巴尔塔萨孤独的一生中,关注于上帝的荣耀的重要性。在耶稣会的学校里,他孤独而彷徨;在他被迫与耶稣会脱离关系之后,开始了孤独的祈祷。在曲折和磨难中,他创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发出了耀眼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1.
随着资本主义以及理性化进程的深入,现代人无疑比传统人更加自由,相互之间交往更加广泛,但同时随着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盛行,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也成为很多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为了克服这些负面情感的影响,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创造性活动和成熟形式的爱。他认为,成熟的爱保持个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自律;真正的爱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包含着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弗洛姆爱的理论,为现代人真正克服孤独,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一芳 《社会工作》2009,(20):26-2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说他孤独,其实他有妻儿,只是他们相隔千里,只好每天靠频繁的电话驱散孤独;但他的确一直在奋斗着,从13岁到43岁,从足球到餐饮到清水海——这个他视为一生奋斗目标的品牌。佛教是他的信仰,太太是他的贵人。  相似文献   

15.
姚慧 《社会工作》2011,(3):46-46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研究的心理学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内老年人孤独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与社会制度下老年人孤独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影响要素,特别是要构建出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理论模型,从而开发具有实践意义的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孤愤”的内涵不知溶入了多少文人的生命体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视为一部抒发孤愤之代表作。具体说来它分为三个层面:苦闷、孤独、期待。蒲松龄的苦闷来自于他最切身的生活遭际和磨难。他把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纳入人生的困厄,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表现了对封建日常行为规范的拒绝。孤独是《聊斋志异》中主要群体形象——士子们的主要精神特征,要超越孤独。士子们只有在鬼域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确证自我价值。美丽多情的狐女对于士子们来说负载着一种象征意义,她们的以身相许表现了一种价值认同,体现着一种价值实现。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对“知己”的期待心理也是很强烈的。男女友谊的讴歌,男女情爱的礼赞,使作者获得了心理补偿,获得了生命的永不沉沦。  相似文献   

17.
许晓芳  侯振虎 《社会工作》2011,(6):46-49,78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研究的心理学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内老年人孤独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与社会制度下老年人孤独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影响要素,特别是要构建出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理论模型,从而开发具有实践意义的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对烟台市230位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空巢”与城市老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老人孤独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空巢”与老人的孤独感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大多数的老人自愿选择与子女分住;代际间的交往受居住距离的影响;影响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婚姻状况、子女是否孝顺及对自己赡养现状和子女照顾的满意度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烟台市,“空巢”对老人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婚姻状况和子女是否孝顺是影响老年孤独感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坛宗主等表象背后,与一般宋人笔记和当今文学史所显示的大相径庭,欧阳修晚年人生的底色其实是衰痛、哀恸与孤独.他外在的事功显赫,文学的成就辉煌,但他肉身的早衰病痛、面对小儿女相继死亡的精神哀恸,以及敏锐心灵所体会的生命孤独,种种忧伤缺憾却并不因此而得以抚平.论文拟藉由欧阳修诗文、书简、表状中并不完整的自我言说,对其迥异于表面风光的生命底色作深入幽微的掘发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常使我困感的是她的遭遇。她,曾在资本主义国家,被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而遭到歧视,乃至一度禁止;她,曾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一度被废止、被排斥、被打击;她,也曾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当作资产阶级思想而被取消,又曾在“左”倾思想统治时期被批判。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她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相对发展壮大了。在西方世界,她已成为仅次于经济学的第二大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自1979年重建后也已取得了相对的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是我不时地感到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孤独,以及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孤独,特别是在当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这种孤独感更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