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宗教的一句话被中国宗教学界当作关于宗教或宗教本质的定义。恩格斯说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但长期以来对这个定义的默认并没有引起对其内涵的深刻挖掘。近年来 ,吕大吉先生在他的著作《西方宗教学说史》和《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对这段话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把恩格斯这段话当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于宗教的定义提出了质疑 ,认为恩格斯这段话只是揭示了神观念的本质 ,而构成宗教的其它要素如宗教感情、…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同邪教组织作斗争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宗教、邪教、迷信三者的内涵、待征及区别 ,以在理论上划清界限 ,在实践中明辨敌友 ,集中精力依法打击邪教顽固势力。  一、邪教不是宗教宗教 ,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经典性地表述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中国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至今还不同程度的保存着丰富而神秘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是人类文明宗教的发端,当今风行世界的文明宗教,其源泉皆可追溯至原始时代人类的宗教信仰。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观念,对于正确阐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中国少数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各民族古朴神奇的原始宗教观念,是原始时代社会意识的表现,从根本上说,原始宗教观念是原始时代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在原始人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而道德伦理观念则是以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维系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宗教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第二性”的东西,它们为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所制约、所规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存在与经济基础。宗教与道德既然同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必然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和弄清这种联系,对我们加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大有神益的。一、…  相似文献   

5.
情感诉诸:中国穆斯林宗教信仰的重要动因马平人类的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十分复杂。平时,人们除了从世俗精神生活中寻求满足以外,还往往把视角转向宗教精神生活方面。而现实生活中,宗教精神生活也确能给予人们以极大的心灵满足。在我国,有着1900多万人口的中国穆斯林...  相似文献   

6.
<正>宗教作为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人们对支配着自己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头脑中作了幻想的反映,在原始社会中这种反映表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诸多对纯自然力的异己力量方面.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别是在阶级对抗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由于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进行神权统治,广大人民群众又不得不幻想通过宗教来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于是,宗教带上了人为的因素,具有了一定的欺骗成份.历代的宗教家们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竭力汲取世俗的思想道德文化内容,为宗教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又很漫长的国家里,宗教对文化的吸纳尤显突出,儒家的祭礼、佛家在中国境内的诸多宗派、道家尊老子《道德经》为经典等都具明证,所以,宗教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宗教文化反转来又影响着人们  相似文献   

7.
宗教世俗化和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宗教作为弓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而且还将会对一部分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然而,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的门槛,这是一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千变万化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树立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8.
尽管宗教是一种表现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宗教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着极大的可能性,只要方向科学、正确,措施得当、可行,宗教也能成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谶纬与宗教     
谶纬与宗教,有不解之缘,然而,谶纬不等于宗教,宗教也未包括谶纬在内。那末,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政治、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意识形态一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属于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它不可能是超越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独立领域。马列主义一再明确指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是相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也是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了的。宗教的最大特征,就是把人间力量歪曲为非人间力量;把事物本身的力量歪曲为非物质的外界力量。尽管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和区别,但它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仍根源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江南佛教文化进行界定与阐释,可着重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宗教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因而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别;其次,中国文化向有南北之别,因而还需要弄清楚江南佛教文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的佛教文化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诗性文化与江南诗性文化,为我们正确认识江南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路径。与西方宗教相比,中国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自然化、艺术化和人间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相比,江南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更自然化、更艺术化和更人间化。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人们借此建立起自己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这一价值体系便成为人们安身立命并确证自己存在意义的“阿基米德点”,宗教意识便是这样一个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不可或缺的“阿基米德点”。当然这种宗教意识往往有着较为宽泛的内涵,它并不仅仅指对于上帝和神灵的信奉和膜拜,同时也包括对于所有超自然力量的虔信和崇拜,它把这些超自然力量安放在与上帝、神灵同样神圣的位置上,奉为人类所应向往和追求的最高价值。在当代文化面临着精神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型时,一种畏惧落入茫茫无际的虚空之中的本能也使人们找到了新的“上帝”,形成了新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在原始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了宗教。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所造成的社会苦难,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精神手段,致使宗教得到极大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由于人们意识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以及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的高  相似文献   

13.
在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中,宗教因素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但是鉴于当前中国城乡社区出现了与全球性的宗教复兴和宗教世俗化相呼应的宗教热,客观上已经不允许我们忽略宗教因素在社区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对社区生活的影响。为此,建议将人们的宗教热情合理地导入社区建设之中,尤其是把宗教信仰和宗教组织的力量转化到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做贡献之中。  相似文献   

14.
宗教剧是以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宗教背景为主要内容,以宣传宗教教义和宗教精神为最终目的的戏剧。但中国古代的宗教剧在展示宗教精神的同时,大量存在着对宗教精神的悖逆。本文从"人间性"、"娱乐性"、"多神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宗教剧悖逆宗教精神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精神力量及在思想上对人们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结合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有助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并从思想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而宗教的思想力量与近代民族意识的糅合,则使基督教在中韩两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社会组织,它既可以成为维护现存秩序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成为破坏现存秩序的消极力量。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前提是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认识到: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并不是与社会发展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与之相协调、共进步的。因此,只有从正确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义的层面上与“思想信仰”绝对自由及“实践信仰”相对自由这三个层面上正确划清并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用构建和谐社会来统领新时期的宗教工作,才能全面贯彻好党的宗教方针,才能充分发挥宗教这一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性生辉的神性世界——论张承志的小说近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约有40亿人信奉宗教。我国各个少数民族,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真有这样大的影响人们心灵的力量吗?这些信仰宗教的民族和人民,他们的心路历程、情感世界、思想观点,不仅是社会学家所要研究的课题,而且应该是文学家们探索和表现的领域。不能说,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没有这方面的成功尝试。但它们展现的大都是宗教的负面性价值,正面地表现宗教的,又往往停留在仪式制度之类的浅表层面上。至于掩藏在西北黄土高原重重山峦和沟壑中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他们的宗教感情、精神世界和生活经历,则更是乏人问津了。  相似文献   

18.
宗教既然是历史的产物,有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因此,对于宗教问题,绝对不能企图按人的主观意志,用强制的手段来加以解决。古今中外在宗教问题上都有惨痛的教训。宗教麻痹人们的斗志,以超人间的幻想代替积极的阶级斗争,它的思想体系是消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理解为宗教在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的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一概都是消极而无所作为的,实际上它积极地渗入了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識形态,它是現实生活在人們头脑中一种虛幻的、颠倒的反映。恩格斯說:“一切宗教,不是別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們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們头脑中的幻想式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間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論》)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科学是宗教的死敌。科学的每一发現都打击着宗教迷信。科学和宗教是根本对立的。科学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識是和所謂“神的意志”的宗教教义根本对立的。宗教是虛  相似文献   

20.
世上本无神,是人呼唤与创造出来的,但宗教一经创造出,便不再服从人的意志,反而指示人们一个个向上帝投降,忏海以求得赎救。宗教成为异己的神秘的力量,使人深感无能为力而屈从于它。从这个角度讲,宗教是人类理智的迷误。宗教的实质,我们必须认清。但是,在批判宗教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事实:宗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20世纪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向要求我们应确立起从文化整体角度审视艺术的新观念。既然宗教(主要指人为宗教)是多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复杂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重构物,那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