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促进我国大学就业可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政府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岗位、调整大学生供给、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制度和政策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及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证;用人单位和家长共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则是大学生就业参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成功的城镇化进程,首先要有就业,而且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山西市域城镇化中都市圈、城镇群的建立,整合地域资源,为本省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空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优化大学生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各类院校各种专业的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储备、高增长,又逢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企业用工受到较大影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高校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还有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对策,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平衡;要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积极创建大学生就业平台;要全面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国家、社会、家庭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将部分资源投入大学生就业中。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迅速并准确地找到切入点。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单位,要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起正确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 :接收安置大学生主渠道的能力不强 ;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 ;高校发展规模较快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专科定位不准 ;专科生自身素质差。解决的主要对策有 :国家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 ;用人单位要改变用人观 ,加强人才储备 ;高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毕业生质量 ;毕业生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要面对就业、升学、情感、适应社会等问题,高校毕业生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危机。高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促进其顺利就业,从而保证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但能更好地就业,还要能创业,能创造更多的岗位以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实践的探讨,不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极富现实意义,而且能为全国的创业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一、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机制1.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途径一是基础层面,主要是正确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途径局限于操作层…  相似文献   

8.
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而且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全方位的巨大影响,导致了用人单位门槛提高,就业机会锐减;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择业观念扭曲;高校课程体系陈旧,培养模式不合理性突出;政策支持明显不足,政策阻滞严重等后果.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只有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拓展更大的就业空间;加强政府就业调控,加大就业的政策支持;完善高校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大学生择业观的角度来看,当前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就业心态与市场竞争的不适应。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必须着力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困扰社会的难题,大学生为了就业不惜牺牲各方面的利益,使得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不仅要立足社会,还要加强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也应该注重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更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寒冬,化"危"为"机"?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加强管理,整合就业资源;高校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大学生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正确定位,抢抓机遇;用人单位要多创造就业岗位,合理选才、储才.  相似文献   

12.
摘要: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某高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期望、关注就业信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不高,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课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体制、社会资本因素等多层面因为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政府方面应实行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高校方面应继续进行高校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建设;高校毕业生个人也应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实现就业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扩招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对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创业教育;政府和高校应该积极扶持,拓宽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社会和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以创业促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才培养目标由综合型、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增强普通高校竞争力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高校要靠明确定位办出特色,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注重创新能力;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规划职业生涯等.高校只有不断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才能促进其就业,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极为突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着我国整体就业水平.本文主要针对促进我国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相关策略展开研究.提出的策略包括: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积极进行高校改革;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并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关系到区域微观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就业宏观政策的导控策略,在调研及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提出政府要加大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就业措施,加大自主创业、大学生要调整心态,主动融入就业市场,高校要适应形势发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与用人单位做好对接服务,要构建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立志 《理论界》2006,(8):126-127
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短期性行为。高校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新疆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为新疆高校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继续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全服务机构,完善服务机制;新疆高校应提供实践平台,建设一批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新疆高校应探索全新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新疆高校创业指导师资培训力度;新疆高校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面对自主择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给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适应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要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庞大的就业信息网,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正确引导毕业生走向市场;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