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与英国发生过两次"鸦片战争",但很少有人知道,19世纪中叶,中英还打过一场"樟脑战争"。英国垂涎台湾樟脑台湾自古盛产樟脑,19世纪年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80%。台湾樟脑质量好、利润丰厚,引起英国殖民者垂涎。早在1825年,英国的一些不法商人就私自驾船到台湾,偷偷用鸦片换樟脑。英国商人通过走私活动获取的樟脑量虽不大,却赚了大钱,对台湾的樟脑更加眼红。  相似文献   

2.
清代,由于中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海上航线的变迁和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促使英国利用水文调查绘制台湾水域地图,编写航海资料。其中,18世纪末广州贸易航线延伸到台湾南部,英国随即调查这里的航海危险区。1842年五口通商后,欧美开始利用台湾东部和澎湖列岛的航线在通商口岸之间往返,英国水文调查的重点也转向台湾东部、澎湖列岛以及被视为加煤站的鸡笼。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对外贸易兴起,英国才对台湾沿海口岸展开大规模调查,为对台经济掠夺提供地理信息。 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厦门台湾保卫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841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首相巴麦尊曾指示英国侵华军头目懿律和义律,要在中国东海岸某处,占领一个海岛。这海岛就是指厦门或台湾。为了占领厦门或台湾,英国侵略军在进攻广东前后,三次攻击厦门,六次进犯台湾。然而,侵略军并未得到什么便宜。厦门和台湾军民以辉煌的战果,引得世人的瞩目。英国侵略者之所以这么看重厦门和台湾,就是因为厦门和台湾物产丰富,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在贸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方案,公开分裂中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开始同英国接近,共同约束美国的行动。由于二战后英国衰落,无法满足澳大利亚在马来联防问题上的诉求,澳大利亚最终疏远英国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形式,伪作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承接新古典主义的摹仿理念,同时以丰富的想象为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18世纪初,萨曼纳扎以假冒台湾人身份创作了《台湾历史地理见闻》一书,其中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述引起了极大争议。透过这部伪作,学界不仅可以勾勒出17一18世纪我国台湾形象在欧洲特剐是英国的形成历史,从一个侧面探讨启蒙时期英国对异域的想象和虚构,而且由于该伪作在所处时代的轰动效应,也可以分析《台湾历史地理见闻》对斯威夫特这位文学大家的影响,进一步考证《格列佛游记》等作品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的保险市场机制,认为台湾的经验值得借鉴,并提出了中国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的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周文顺鸦片战争中遥相呼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我国东部海防屏障的台湾,也成为主要战场。早在战争之前,英人就企图在台湾获得“立足点”,以便向中国倾销鸦片。①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则明令侵华英军:在中国东...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等教育的聚合或分化向来引起学术界与政策决策者高度的兴趣。一般而言,解释高等教育聚合与分化的理论约略分为四种模式,分别为扩张理论、游移理论、弹性化理论以及循环理论。通过分析台湾与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藉以检视、印证理论的解释能力,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政策意涵进行研究,发现聚合与分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两者会交互出现。政府及其政策对于发展的方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适当的政策设计将有利于分化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聚合相似。而且就分化情况而言,台湾的普通与技职二元分立状态,相较之下仍比英国更具有优势。同时,就机构类型的区隔方式而言,硬性与软性的两种概念在台湾与英国都可以找到例证。  相似文献   

9.
评朝鲜战争初期英国艾德礼政府的对台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战后英国对华政策有明显的两面性,但是艾德礼政府在朝鲜战争初期曾反对美国侵略中国台湾的政策。英国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应该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认为这是解决因美国侵略而引起的台湾海峡危机的唯一办法。英国的上述政策对缓和远东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研究这段历史,对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政府首次明确表示美国将遵循历次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协议,不干预台湾事务,不卷入中国内争,不给在台湾的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或军事顾问等。此举是美国当局从中国大陆“脱身”政策及其对台分离政策失败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旨在离间中苏的考虑、英国对美对台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杜鲁门对台政策声明出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五卅惨案"后,中英关系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善中英关系并征询中国各界对英国庚款用途的意见,受英国政府指派,1926年2月威林敦率代表团访华。五个月内,代表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完成任务,而后形成的报告书成为"1930年中英庚款换文"的根据,为解决中英庚款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布什主义"是人们对布什领导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戏称。这种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先发制人、保持优势、单独行动"。美国在转变国际战略的同时,布什的对华政策也从克林顿时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更是美国政府用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2004年6月以来,美国的对台政策或明或暗地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方面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不断给台湾发出各种错误的信号。中美关系目前正进入一种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影响当今及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当今及未来国际关系中极为敏感而又举足轻重的大国关系之一,处理好中美关系对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双方在经贸问题、反恐问题、人权及台湾问题等方面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也有着明显的分岐。中美双方能否积极扩大合作,尽力缩小分歧,将直接影响到当今及未来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劳资关系发展的历史.以工业化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同时产生了劳动问题,劳动问题的实质就是劳资关系问题.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凯恩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致力于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的理论发展.回顾与梳理近代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针,对我国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达到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和为先原则,坚持两岸发展的和谐性、和平性;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抓住两岸主流民心民意;秉承全面协调互信原则,逐渐填平两岸民众心理的历史鸿沟;实行互利互惠原则,夯实两岸统一的利益基础;坚持改革完善自我原则,增强台湾民众的向心力。其基本路径是:建立两岸政治关系的互信交流机制;建立两岸互惠互利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机制,逐渐增强两岸民众的民族一体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台港地区长期以来对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外交前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愈以减弱,外交前景暗淡无光;一种则认为中国大陆将成为新的“世界超级大国”,甚至有“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调。两者都颇有辨析之必要:一方面,50多年来,新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国际声望日隆,外交舞台日益开阔;另一方面,不管是从文化渊源、对外政策抑或是国家实力上看,中国都不会致力于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亦难以成为“超级大国”,“中国威胁论”大可休矣。  相似文献   

17.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是在国家统一的语境中展开的。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既相互影响,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盖因二者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所致。从二者的互动关系来看,经济关系的发展改变了台海局势的基本结构,推动了两岸政治共识的增加和制度化,为两岸实现政治统合营造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无法同步,但是两者的乖离程度却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也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概述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就新中国建立后中英的外交风云和外交关系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英国外交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务实性、灵活性和稳健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以来,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合作、互利、共赢。但是近几年,南海问题的加速升温、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及其影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竞争与利益冲突、"中国威胁论"加剧了东盟国家复杂的心态等问题与矛盾影响着中国与东盟的团结与合作。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处理双边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巩固并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简析台湾当局的国会游说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在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决策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台湾当局对其游说活动不遗余力,成为台美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冷战结束前,台湾当局就充分认识到美国国会在对外决策上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国会外交”。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格局变迁和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变化的影响下,台湾当局加大了“国会外交”的力度。在台湾当局的游说活动下美国国会作出了诸多消极的涉台立法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