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经济商品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试图通过对神后、方山两个农村集镇的调查分析,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存在的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为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找到出路。 那么,出路究竟何在呢?能象日、美及欧洲等国那样,把大批农业劳动力都转移到大中城市去吗?不行!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必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而目前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很低,农业所提供的产品还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1979年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过去长期隐蔽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尖锐地暴露出来了。当时的一些调查表明,全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属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这一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大可能大量向城市转移。它意味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必须摆脱以往的传统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新途径。与此相联系,我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将如何?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从1980年开始对北京市昌平县三个大队进行了连续10年(1979~1988)的跟踪调查。如今这三个大队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已发生了不同情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泰国没有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没有劳动力过剩问题。泰国的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3%下降到80年代的2%,劳动力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下降到0·6%。由此可以看出,泰国的人口出生率并不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那样低,也不如菲律宾等那样高,但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而另一些行业却又劳动力过剩。一方面,随着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泰国越来越缺乏高新技术人才、金融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泰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原来从事农业的那些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工处于相对过剩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同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7.
朱镜德 《南方人口》2003,18(2):14-18
中国现阶段的乡—城迁移背景是,宏观上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但由于超稳定的、超小规模均田制的作用,乡—城迁移者不仅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包括非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果,在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或耕地资源短缺与耕地资源利用不足甚至闲置并存的矛盾。该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将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在现阶段形成与快速城市化及国际化相适应的土地资源再配置机制,能否实现乡—城迁移条件下的富余耕地资源向种田专业户集中。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生产力发展,一大批农业劳动力正在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类型问题,不仅和农业现代化,而且和工业及其他行业的现代化直接有关,探讨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制约因素,能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加速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证性的分析方法,就美国和中国在人口性别、种族、年龄与过剩就业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以期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我们发现过剩就业是普遍存在的。美国与中国在就业政策和少数民族政策及经济体制上的差异导致了过剩就业结构的差异。但过剩就业有全球普遍性。处于经济体制和工业化包括都市化过程中的中国过剩就业是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而需综合性的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定量测度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特征事实并分析相关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78~200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2002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产生显著负作用;1990~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与劳动力转移年均对农业劳动投入指数下拉2.262个百分点,尤其2003年以来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度和贡献率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迅速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改革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曾一度出现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乡又离土、不离乡不离土等模式。近期对这个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民以食为天”。食物主要来源于农业。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11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纵观全球,人类社会自己造成的人口、环境问题,向人类自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地球上的资源颇有不堪重负之势。因此,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普遍关  相似文献   

14.
<正>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地从单一农业中解脱出来。据一般估计,目前,我国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为1.5亿。正确认识农业劳动力转移中一些规律性问题,对于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振兴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部门流向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是农业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范畴的重要性会日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农业剩余问题,包括农业剩余的生成,传导以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剩余转移与工业化成长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人口变动条件下农业剩余的生成及其过程,这种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人口变动是如何影响农业剩余的生成,以及如何摆脱人口变动对农业剩余生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汕头农村潜在性的劳动力过剩问题,成为汕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尖锐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振兴汕头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汕头人多地少,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数大、增长快,耕地日益递减,潜在性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农村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潇 《人口学刊》2005,(6):23-28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农”问题是制约吉林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还有很多不和谐的方面。在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条件下,分析吉林省农村人口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科学规划农村人口发展,对于加快吉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向明在《经济研究》1985年第2期上撰文,题为《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论述了我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特殊道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过剩。而且,在认识上总是受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样的概念的影响,在考虑未来城镇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忽略了劳动力供给量的制约因素。据我们对丹东市城镇劳动力供给状况的统计分析,用不了几年,城镇劳动力将会出现明显的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下是某个城市的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以保证城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20.
乡村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急速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几乎占世界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走中国式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一、简要的回顾一个国家乡村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关关系,总的来说两者呈共同增长的趋势。伴随着经济的成长、停滞、恢复与发展,我国乡村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简要回顾将是选择我国乡村城市化现实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