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昭礼 《决策》2010,(2):I0004-I0005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省会经济圈起步——专访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华 《决策》2007,(3):17-18
自从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作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之后,这项决策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部崛起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解读构建省会经济圈对于实现安徽崛起和合肥大都市之梦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省会经济圈起步——专访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华 《决策》2007,(4):17-18
自从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作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之后,这项决策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部崛起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解读构建省会经济圈对于实现安徽崛起和合肥大都市之梦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3,(41):14-15
8月28日,山东省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即“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涵盖山东中西部11市的91个县(市、区),分别占全省面积、人口的62%和66%,部分地区在两个规划中略有重合。“一圈一带”是继“蓝黄”两大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深入实施重点区域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至此,山东的四大区域战略将17市全部覆盖。“一圈一带”规划的出台对带动山东中西部崛起、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合肥经济圈的关键在合肥,合肥经济圈能不能‘画得圆’,主要看合肥的带动力。这是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对合肥的期盼和重托。合肥以实实在在的发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作为安徽的省会和中心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决策》2007,(2):66-67
拓展思路、创新思维为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认识基础 合肥经济圈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地理紧密相连,交通便捷,合肥与六安、巢湖等周边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地理、历史、人文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已具备,合肥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7.
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决策与信息》2007,(2):42-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对于增强城市圈综合实力,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都市经济圈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增长极,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兰白都市经济圈自2009年提出并创建以来,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都市经济圈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对兰白都市圈在促进甘肃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升兰白都市经济圈对甘肃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08,(14):13-13
案例背景苏、浙、沪一体化提速和环渤海经济圈崛起,促动了山东区域发展规划格局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7月,在此前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和西部突破菏泽区域的战略基础上,山东省政府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的思路。今年2月,《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正式通过,标志着山东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规划步入正式实施阶段。至此,山东区域发展格局重心从"东中西"全面转变为"北中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到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到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从东部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全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区域到城市、从经济到制度综合创新试验的四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转变过程。战略和实施过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4条战略主线基础上,推进中国山区振兴战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都市经济圈是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有力地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崛起,并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相关资料,借鉴国内外都市经济圈建设经验,深入各卫星城镇调研了解情况和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对构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的必要性、制约因素、总体构想和有关推进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武汉市与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个城市,基本上都在以武汉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圈层内,城市密集度高,经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以及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在深入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育产业发展同质化、协同发展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提出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创新,构建体育产业深度协作机制,优化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单介绍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揭示了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其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希望其能够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军伟 《决策探索》2010,(18):24-25
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快隆起带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参与竞争的重要力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推进发展。驻马店市提出"三区两县一体化"(三区指驿城区、经济开发区、工业集聚区,两县指遂平县、确山县)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不仅顺应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天中崛起"的重大举措,是积极将驻马店市打造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对驻马店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平安崛起、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省会经济圈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会经济圈包括了合肥、六安、巢湖等地区,从其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真正把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战略措施落到实处,必须调整各地区独自确立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模式,达到更高和更深层次的地区间产业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安徽省提出了构建皖北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战略,并提出由阜阳和蚌埠来承担皖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政治要求。在此背景之下,阜阳应如何从自身发展困境中突围,又如何在区域竞合中占据主动地位,变得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对阜阳困境的研究,以及区域综合价值视角下对其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廊坊市信息化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的思维模式,应该从区域经济圈的经济和信息化的协同化着眼考虑,把廊坊城市信息化与“大北京”、“环渤海”区域经济圈的信息化建设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廊坊市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区域发展落差较大、商业文化基础较薄弱、区域扩散仍处于初级阶段、生态环境严峻,面对这些挑战,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举措。近期,中央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做出重要战略部署,这给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外近中期的大环境并不宽松,推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1.构筑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核心区环渤海是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经济圈。这个经济圈有密集的城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作为国内七大经济区之一,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启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采取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国际化操作对策,重点选拔东北亚经济圈进行操作,并且努力与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建立起互补互动机制,以此为战略依托来进一步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渠道与领域,通过对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周边国际经济环境考察建立起价值观,从而把国内区域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东北地区走上东亚和亚太经济合作大舞台,立足于21世纪初叶的历史碑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