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奋斗也许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大乔是二叔,小乔是侄女。9年前,乔小刀在北京流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睡在公司里,晚上搭着盖486电脑的大红布。9年前,乔木楠还是东北矿区里一个懵懂的婴儿,她刚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单  相似文献   

2.
李响 《东西南北》2011,(15):64-65
在中共党史上,对陈独秀的定位历经了几次剧烈变迁,他曾经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中央总书记,但1949年官方文献对陈独秀的评价是: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改革开放30年来,这9顶沉重的大帽子逐一被摘去,只剩"右倾机会主义"。有学者认为,这顶帽子也应该摘掉,因为陈独秀所犯的种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共产国际错误指挥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刘亚秋 《社会》2013,33(2):233-242
社会学自1979年在中国大陆恢复以来,不仅学科地位获得了普遍承认,而且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在持续的实证研究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在若干研究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可以传承的成果,一些基于中国社会的概念、分析框架得以产生并在实际的研究中得到响应,学科的社会关怀得以初步确立,等等。  相似文献   

4.
杨锃 《社会》2014,34(2):60-93
基于对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反精神医学”历史的考察,本文试图提出反精神医学运动如何影响精神卫生公共性建设的问题。文章结合当时欧美社会民权运动的背景,从“反精神医学”诸种思潮中梳理出其指涉公共性的各个面向,探讨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传统精神医学陷入危机之时,反精神医学的精神卫生观转向以精神病患为主体,其中对“全控机构”的批判和标签论颠覆了传统精神医学的神话,成为“去机构化”意识形态的合力;同时,草根组织的援助改变了被收容者的社会处置方式;巴扎利阿的精神医疗改革则进一步解放了被收容者,其提出的废除精神病院、通过立法保障患者权益的案例,进一步彰显出精神卫生的公共性何以可能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精神卫生的公共性所指涉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精神卫生改革中的公众参与以及争取合法保障精神卫生相关权益的经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贾文娟 《社会》2006,26(5):134-157
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一家小型私营企业的参与观察和访谈,研究了工头的权力及其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工头因为处于劳动力流动网络中的信息中介位置,技术交换网络中的单边垄断位置,以及组织体系内部的管理中介位置,所以具有了足以与企业主相博弈的权力。这种权力对劳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将现状与《上海罢工》所描述的中国工业化早期的情况加以对比后认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工头权力的具体行使方式的不同,使其对劳资关系的作用结果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是以物的逻辑理解人,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了整个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扬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把人理解为现实具体的人、历史生成的人,因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传统哲学上的历史观,也不是离开历史谈抽象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而是将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历史的、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回答人的活动的客观性问题,从而也实现了哲学的真正变革。  相似文献   

7.
吕麦 《东西南北》2010,(3):46-46
法布尔四岁左右,爱上了祖母家的白鹅、牛犊和绵羊,还有山谷池塘中的花草虫鸟。一天,法布尔在邻近的山坡上,忽然脚旁一只美丽的鸟,从藏身的大石片下飞走。下面石洞中,有一个鸟窝。这是他遇上的第一个鸟窝,是鸟类带给他的第一次快乐。  相似文献   

8.
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在北京,从远古“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采集、捕猎及熟食开始,直至现代北京人复杂多样的饮食习惯,北京饮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北京人的主食“主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史前无所谓主、副食之...  相似文献   

9.
楼劲 《社会》2016,36(1):65-75
本文着眼于中国古代“官”、“吏”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面貌,讨论了在将此视为当今基层公务人员履职和生存状态的某种渊源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文中指出:魏晋以来官、吏关系的发展,集中表现为“一个过渡区间的两次重要变迁”;从中可见历代“官”、“吏”界线具有较大幅宽和弹性,又为区别化管理划出了必要边界。其总趋势则是两者从身份鸿沟深刻走向界线松弛,并通过以往吏职成批上升为官职和确保吏员上升为官之途, 不断加强了其间的相通性。这就使明清吏员的生态,仍在朝廷统官而官员统吏的框架下呈现了可控性,具有区别、限制和上升、流动相互衔接、协调的一系列特点。总之古、今基层公务人员之况既有可比之处,又因时代和体制有别,使相似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症结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耕 《求是学刊》2002,29(6):37-44
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历来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中心和争论的焦点 ,而问题的实质仍是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历史上看 ,历史决定论在近代历史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反历史决定论观念则是现代历史哲学中的主导思潮 ;就逻辑而言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问题体现为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历史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决定论与反历史决定论的论战是 2 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同时又最富有内容的问题之一。因此 ,弄清这一问题的由来 ,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其问题之所在 ,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北京人的信仰文化刘宁波所谓信仰,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观念。作为一种民俗观念,它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成分,并因此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日本人的亚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日本人的亚洲观兴一郎日本在寻找它失去的身份随着亚洲经济正以高速度增长以及坚挺的日元迫使日本工业转向在其它亚洲国家建厂,“亚洲”对于日本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然而,日本不准备面对亚洲的新形势,因为日本还没有解决那些使它与其他亚洲国家建立良好关...  相似文献   

13.
电影:历史的印迹?[法]E.勒鲁瓦“孤立地看,每一种科学只不过是向知识全面推进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充分理解和评价这些哪怕从表面上看来是最特殊的探索过程,有必要把这些过程与同时表现在所有其他学科中的全部趋势联系起来。”马克·布洛克:《为历史辩护或史学家...  相似文献   

14.
东方: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俄]H.A,伊万诺夫夏坎译[编者按]史学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对东方文明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颇具新意。此文在俄学术界曾引起很大反响。作者认为,历史研究应采用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而不应局限于某一概念。作者的观...  相似文献   

15.
16.
黄盈盈  鲍雨 《社会》2013,33(2):185-207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7.
王娟  旦正才旦 《社会》2019,39(2):186-213
一个“多民族政治体”形成和存续的核心在于一套能够使具有不同政治与文化传统的诸民族“各安其位”的“秩序”,而“民族史书写”正是这一“秩序”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梳理了历史文献中三种不同的“文成公主”叙事:古代汉、藏文文献描述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差异反映了两种古代文明对“世界”及其理想秩序的不同想象;第三种叙事来自近代的“民族主义”史学,汉语知识精英利用古代文献中的素材,在“进步史观”的指导下,塑造了“文成公主”的新形象。本文对这一“民族史书写”的新范式进行了反思性讨论,并进一步对近代中国“民族议题”的核心线索及其所蕴含的结构性矛盾展开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包公:历史与舞台章子仁一历史上的官吏经千百年光阴荏苒而盛名不衰者,非包公莫属。宋之以降,包公在社会中被定格的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典型,当归功于元杂剧以来舞台艺术对朝朝代代中国观众心灵的反复刺激。这是艺术杂取历史上清官的种种才智与品格,集中提炼并加...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李道申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竞争机制的全面展开,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一种建立在富有创造性和选择性基础上的主体性人格以及有序、健康的人与社会的互助关系正在生成。人作为主体与外部客观世界发生的关系,基本要素之一在于...  相似文献   

20.
“中产阶级”研究:疑问与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江 《社会》2006,26(4):43-56
中产阶级研究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开创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研究。虽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已经有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使用过中产阶级概念或对中产阶级进行过讨论,但第一个从社会学意义上对中产阶级进行研究的是恩格斯而不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中产阶级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学者们研究的中产阶级,而且财产状况和财产关系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划分中产阶级的唯一标准,阶级意识、政治与社会地位及文化心理都被马克思恩格斯纳入中产阶级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