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宜居城市”成为了21世纪新的城市观。目前国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我们认为,宜居体现的是综合概念,它包括公众对于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评价。它包含并超越了安居概念,其宗旨在于居住地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人们在理想状态下的城市宜居因素是均衡的——涵括了对于个人微观居住环境、社区生活中观环境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宏观层面,并且希望能够有面面俱到的良好发展。这与“花园城市”、“旅游城市”、“绿色城市”等特色城市有显著差别。因此,某一方面突出,并不代表城市宜居性表现就好。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目标。宜居城市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基点出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的条件是经济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富裕、方便舒适、和谐安定。苏中三市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扬州占优,但与苏南仍有差距,需要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两手抓,提高宜居水平。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社区》2005,(16):3-3
宜居城市建设不应是“穷人出、富人入”的过程日前,《商务周刊》杂志和零点公司等联合推出了“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宣告上海、大连、北京等为中国十大“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并同时宣布“,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等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不过,在我看来,单纯根据这套指标评选出来的城市恐怕仅仅是神仙“宜居”的蓬莱仙阁,而并非升斗小民其乐融融的“宜居城市”。说来也巧,同一天的同一家报纸,还刊登了美兰德信息公司就“公众最关心的话题”对北京、沈阳等13个城市的5…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生活本体性规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改善人的生活状态为目的。而人的文化性本质决定一切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活动都离不开文化要素的支撑。那么对于"宜居城市"这一当前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城市发展新目标而言,城市空间内的文化资本必然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剖析了生活本体这一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建立了宜居城市与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模型,并在区分大文化与小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资本何以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依托要素。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中与“羊”有关的字仅有三十多个,它虽然只占《说文解字》的一小部分,却凝聚着先民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想观念,存贮着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羊,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还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人传统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以及礼仪法则等都与“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忍”作为中国本土心理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以传统文化的“忍”为基础的心理思想,则成为中国人自我的核心要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忍”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和谐心理现和指导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8.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书所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截然不同 ,其基调是一贬一褒。两书在以国民性批判为重要内容的启蒙思潮中的影响颇令人深思 ,启蒙思想家更喜欢史密斯视野里的“丑恶的中国人”形象而不喜欢辜鸿眼中“完美的中国人”形象。鲁迅多次推荐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而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前夕的文化论战中 ,抨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 ,爱听好话的中国人需要以勇气面对它  相似文献   

9.
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冲突与互渗的历史。千百年来,尽管它偶有辉煌,但始终都未能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直到今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都被人们当作外来文化而遭蒙隔绝和漠视。当人们在寻找宗教寄托时,它又总是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在对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之后的最后选择。天主教会内部也在一再高唱“本地化”、“平民化”、“社会化”、“民主化”的同时,并没有真正从自身和环境中找到一条摆脱困境的兴盛普及之道,而始终处于“不与本地文化融合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反之又会丢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神学特点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的二难选择之中。 尽管如此,天主教在中国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追随者,不论是在文化发达的城市还是偏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聚居文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现代城市不仅需要有发达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更需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先进的城市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与文化资源,积极促进生态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全面构建城市绿色社会,形成宜居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荆州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将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荆州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目前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在转化为文化产业过程中路径的"瓶颈",找到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正确路径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发要素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市舒适性是现阶段影响研发要素选址的重要因素。在深入考察城市舒适性差异引致研发要素流动,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8年中国大陆243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和空间动态β收敛分析技术,实证检验城市舒适性、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质量在地区间呈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作用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舒适性能够通过影响研发人员的流向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的空间收敛,而城市舒适性通过影响研发资本流向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城市化浪潮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城中村"村民的文化娱乐情况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不高。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城中村"文化,对"城中村"的居民个人是一件幸事,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也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与文化如影之随形。中国古代历史名城经历了独特而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形成了东方城市文化的独异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古城仿生学与西方的城市学是分属于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模式,中国古城仿生学文化起源于城市与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机活性的观念。每一座古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今天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研究古城的个性,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当代电视剧主要通过反映城市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拍摄城市主题的电视剧、建设影视基地、举办影视节庆活动等进行城市形象传播,从而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承载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在电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需注意现实城市与电视剧中城市的差别;城市景观的过度描摹与城市精神的缺失;城市形象共性的泛滥以及个性的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骑楼建筑实乃中国社会进步转型的一道纪念性、划时代历史景观,是岭南城市厚重的文化遗产和一张突出的靓丽名片。面临当代被大肆拆毁的生存危机,呼吁城市遗产保护的主体——全体社会民众宜充分履行科学民主法治的权利,实现骑楼建筑的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魂,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城地域文化优势突出,但缺乏整体文化定位,尚未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但文化营销和城市形象传播滞后;城市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文化运行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规模不大,引领性不强。基于此,加快盐城城市文化建设应重在科学规划,促进城市文化有序发展;特色定位,彰显城市建设主题;优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加强教育,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诗舌拓秒.但讲寸什.声廿密屠  相似文献   

19.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具有培育新型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作用。东营市位居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黄河口湿地生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东营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的重要选择。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强城市生态文化理论政策研究、科学制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开发历史文化中的题材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呈现出的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通过对江苏数十个城市其广场的深入调研,以及对江苏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的深层挖掘,探寻其与江苏城市空间格局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意在探讨江苏省在城市广场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具有江苏特色的宜人性特征,为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