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反语的认知参照点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作为一种幽默,讽刺的修辞形式,一直以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运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反语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反语可以给听话人提供认知参照点的结论,同时也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拟从反语接收者的角度来分析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及认知,其最终结论不难发现,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认知有着类似受喻者的主体性,反语的成功判定和认知解读需要接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主体性,结合反语发出者所处的物理语境、字面意义来解读,但由于反语接收者个体主体性的差异,也可导致接收者对于反语发出者真实意图的不同解读或是无法解读,从而感受不到反语的存在,同时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认知过程也受到自洽原则的引导,即反语接收者会根据已有事件或言语概念对后续事件或言语产生“预测”,一旦这种“预测”遭到违反就会使反语接收者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时反语接收者会开始自我协商的过程而消除“焦虑”感。  相似文献   

3.
从外国人日语学习者的立场,从认知的角度,对日语交际中的反语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反语的表现特征,是内含的意思经常为贬义。这种特征为我们在用日语和日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识别反语发话发挥了启示作用。反语认知的决定因素在于反语的提示记号和反语语境这两个要素。反语语境也包含两个因素,它们具有提示反语语境的作用。理解了反语语境,也就完成了日语反语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CRP)拓展应用于英语主谓一致现象的分析,并根据Lakoff关于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四种建构原则,提出了理解英语主谓一致的三种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和“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从认知的视角阐明了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对象和理论分析模型,为英语主谓一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反语的复现性--论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反语的复现性视角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并将之与古典修辞语义学和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反语观作了对比分析,指出视反语为对非说话人的思想的复现和二级释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较有说服力地阐释了反语的本质特征和语用机制,弥补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反语现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境是人类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的形成与功能机制所作出的解释,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能够识别并阐释反语,在反语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承担着制约和解释功能,其制约功能主要是指认知语境对说话人使用反语和听话人理解反语的制约,主要体现为表达形式和意义选择两方面,其解释功能主要体现为认知语境使词汇意义具体化,认知者通过认知语境推理可以得知反语说话人通过反语想要表达的意向。  相似文献   

7.
英语irony与汉语反语貌似相等,实则不然。本文结合实际的反语语例,分析并对比了反语在英汉修辞学中不同的定义及分类,指出汉语反语定义明确但内涵狭小,以语义颠倒为特征,而英语反语定义模糊但内涵广泛,以语义脱节为特征,因此依据英语反语的传统定义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这对修辞格相等同的观点有失偏颇。另外,二者在分类及运用方式上也不相同。汉语反语以表达内容的性质为分类标准,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而英语反语的分类是根据所依赖的语境层级,反语的单位可以是词语、整句或句群。汉语反语仅相当于英语的词语反语,而英语中的情景式反语在汉语中没有适合的对应修辞格。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反语。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阐释反语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分析来证明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语言的强大阐释力,从而更好地理解Austen作品中独特的反讽艺术和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9.
《老友记》作为风靡全球的美国著名情景喜剧,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吸引了很多观众,大部分的研究也旨在分析其幽默话语,Sperber争Wilson的反语回应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于该剧中的反语回应现象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对该剧的反语话语回应现象分析,不但可以验证语用学研究运用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还可以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中,反语是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语为赏析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语用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反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发现我们能否运用分析话语中反语现象的语用学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语现象,本文拟从语用文体学的角度,着重探讨分析评价Grice,Leech,Sperber&Wilson等英法国家语言学家提出的反语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反语中的作用,并且讨论了第一人称叙事体中的反语,以期更好地阐释反语的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批评概念,它包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等不同的形式。赵树理的小说无论在言语层面,还是在小说情境与小说结构上,都具有反讽艺术的特点。在此以赵树理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例,分析他小说里的反讽艺术,企图从这一的视角打开展示赵树理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视窗。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反讽理论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经典短篇小说《幸福》中描写主要人物和主题事件两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情境反讽艺术、反讽不仅使《幸福》主要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而且深化了女主人公幸福感骤然幻灭的主题,体现了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以英国作家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Kumon-Nakamura等学者的暗指伪装论(allusional pretense theory)所提出的“暗指”和“语用非真诚性”两大语用特征的角度重新考察反讽的识别过程。认为“暗指伪装论”相对于传统的语用模型和“回应论”更富有优越性,即更少依赖于反讽的真值条件,有助于鉴别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和讽刺对象,为反讽识别难易度差异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舍弃了传统的反讽与非反讽二分法,涵盖了不同程度的反讽等。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中国想象——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细读分析,试图解答卡夫卡为何及如何想象中国以及异域想象在其作品中发挥的叙事功能问题。指出卡夫卡的中国想象不是关于中国的想象,而是关于现代官僚体制如何自我复制、自我衍生的一则寓言,是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也是关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反思。古老的中华帝国及其建造的万里长城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展开这种想象的支点。借助这种想象和表述,他成功地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逼真与仿真、叙事与反讽之间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反语研究的现状,指出以往的理论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能构成反语形成机制的充分必要条件,容易导致反语的概念无限扩大化。因此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侧重探讨反语的诱发条件、区分机制及本质特征,进而得出结论:反语的识别与理解应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语用推理过程。其生成涉及三个变量:再次提及期望Cs^;隐性的展示言者的期望?;交际双方共识的反语语境。认知心理失衡是反语的诱发因素,而言语内部的失衡则是反语的本质特征。本文最后以言语失衡性特征作为基点,以关联原则为导向,尝试建立一个反语的交际模式,试图以求最佳、最简地解释反语。  相似文献   

16.
福特的《好兵》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著称,作品采用固定式内聚焦方式,依靠逆时序的印象及不可靠叙事者进行叙事。同时,反讽的运用也是文本突出的表现手法;当反讽被置于叙事学研究范围内,成为研究文本内部深层规律和结构的方法,来研究语篇之说服力的一种手段时,被称之为叙事反讽。论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将文本中的叙事反讽分为:聚焦反讽、时间反讽和引语反讽。探讨三种反讽如何进行叙事构成文本内因素的二元悖立状态,形成对表层话语的瓦解和颠覆;如何使文本中的故事升华到审美的高度,彰显反讽在小说叙事形式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家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关联理论。本文尝试性地运用该理论探讨言语交际中的反语现象,旨在更深入地探索反语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借鉴作用。本文结合该理论对大量的反语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语境因素为实现最佳关联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另外,本部分结合实例阐释了反语的使用过程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