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国东 《科学咨询》2008,(12):40-40
语文教学欲求师生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共同进行,和谐变化.本文拟就共振如何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是指教师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者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这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的那样:"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以往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的状况,提高课堂效益。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唐金秀 《科学咨询》2009,(14):53-53
一 课改以前,大家"教教材",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语文教材编排了系统的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点的"知识",教师按部就班实施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似乎总是"两张皮",揉捏不到一块儿.  相似文献   

4.
"学好语文难,教好语文更难",这是一直以来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课改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缕春风,也给历来遭受众议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祈盼已久之事,也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带来一片曙光.  相似文献   

5.
"对话"理念变革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对此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基于此,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形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了对话,从而实现高效对话: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相似文献   

7.
如何教学生学好语文,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真总结多年从教学实践,以一名"战斗"在第一线的普通职业高中语文老师的身份,从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如何教学生学好职业高中语文课这个课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欲求师生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共同进行,和谐变化。本文拟就共振如何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文言文在新教材篇目中占了一定的份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1.
回首几年来的教学历程,我深刻意识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话文本的核心要务就是梳理出文本的情感脉络。贯穿文本的情感就是文本的"根",文本的"魂"。有了它,文本就有了生气和灵气。教师对话文本,走进的是"心",走出的是"情"。情感审美,既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预设的前提,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对话文本,务必要找到共振人物情感的着力点和凭借。这是教师教学预设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话文本,定要贴紧作者的心,共鸣作者的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郭菊平 《科学咨询》2008,(22):44-45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法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4.
一课改以前,大家"教教材",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语文教材编排了系统的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点的"知识",教师按部就班实施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似乎总是"两张皮",揉捏不到一块儿。  相似文献   

15.
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农村学生语文水平较低,常常让"教者费力,学者吃力",双方都吃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黄广彬 《科学咨询》2009,(19):48-48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较踏实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言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而语文教学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他们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如果语文教师不“善说”,即便是自己满腹经纶,满腔热忱,也教不好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只有教得快乐,学生才能学得快乐.语文教师中的趣事其实是我把教当成了教得快乐所以才真正感觉快乐,把教学当成生活的事业便乐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筑成了新语文教学的理想,是"语文味"的核心.要想在语文课堂中充满"语文味",我觉得教师首先应该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既然如此,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散发着"语文味"?谈谈笔者个人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而扣住"教眼",恰到好处地设疑,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历史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达到有效的最佳状态呢?关键在于把握好几个"度".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