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海明在《文学评论》2 0 0 5年第 2期撰文认为 ,皎然《诗式》是唐代重要的诗学论著之一 ,历来论者大多因皎然主要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而将其归到中唐来讨论。本文认为 ,皎然一生的大半时间在盛唐度过 ,其诗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在盛唐后期 ,而《诗式》一书实际的写作时间远在其编定成书之前。考虑到这些因素 ,再将其与殷《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格》诗学思想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三者有不少相通相近之处。因此 ,与其将他属后 ,视为中唐诗学的前响 ,不如属前 ,当作盛唐诗学的殿军。皎然《诗式》与盛唐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解读《中国历代文论选》节录的《诗式》内容可知皎然以及编者所要表达的诗学观念,其中有关诗歌“用事”论,从概念及功用上把“用事”和“用典”、“比”区分开,使“用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概念。并且通过例证,认为诗歌用事应做到“不傍经史,情格俱高”、“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用事不俗,不为事使”三个准则方可成就好诗。较之前代的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皎然对“用事”客观系统地论说开启了诗歌用事理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理论著作中对鲍照关注最多的一部,认为鲍照是紧随谢灵运之后的一流诗人,并高度评价了鲍照的边塞诗,对于鲍诗的诗歌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鲍照的接受史中,影响也最为深远。这主要是因为鲍诗切合了皎然追求“文外之旨”、主张“复古通变”、注重气格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4.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5.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6.
刘顺 《江淮论坛》2007,(5):174-178
《周易正义》作为官方指定教材的身份为孔疏在唐代的流传提供了制度保障,孔疏关于“象”论的创新对唐诗的创作以及唐代诗歌批评理论中的“意境”学说提出具有直接的理论刺激作用。但是这一点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并没有受到应有自争关注。此外孔氏对于“易”之基本内涵为变易的强调以及对于“易简”本体论层次的提升,对于唐代诗学同样具有不可忽袒的影响力。《周易正义》的推行恰好与唐初史学的兴盛合拍,易史结合,是唐代文学文化精神逐步确立的两大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7.
韵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学和诗学范畴.韵于六朝时作为美学、诗学范畴诞生,并用来品音、品人、品书、品画、品诗.外来佛教思想对韵范畴起了推动作用,声音之韵美的发现印得益于佛经的传译;人物风韵之美明显受到了佛教涅槃佛性论的影响和启发;诗学之韵则受到佛教语言观悖论的影响.佛教及其思想的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韵范畴的意义演变.正是佛教思想的影响,韵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8.
出现在我国公元五、六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理论批评学和文章学巨著.它内容宏富,体大思精,征引浩博,弥纶群言.既卓立当时,又雄视后世.鲁迅先生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称.他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①.《文心》一书不仅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即便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也堪称瑰宝,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9.
《韵补》所引汉代著述 ,多为宋人所见旧本 ,可以用来校、补现存文献之缺失。本文以《易林》之例 ,说明在对汉代文献整理、研究方面 ,《韵补》和《太平御览》等类书有着同样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伞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非常丰富.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研究者们多重视传统诗学内在精神的分析,而对于关涉汉语诗学本体的"形式"则有所忽略.这样,我们对中国古典诗学形式批评的本土特色和内在规律就无法作整体的把握.形式批评研究就是回归汉语诗学本体的研究,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观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清人王史鉴所编《宋诗类选》是一部五七言近体诗选,是书采用诗以类分、类以时叙的编排体例,引用书籍达四百余种。选源之详博,与王氏敦本经史、淹贯史籍有关,对指导初学入门则裨益良多。而编者力主性情、兼采唐宋、倡变通的批评主张,则为是书赢得了不少读者。在康熙末年尊唐黜宋之风复炽的诗学背景下,《宋诗类选》的出现,对巩固清初宋诗运动的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诗源辩体》产生的创作与批评背景。《诗源辩体》是直接针对历代诗论与诗选状况,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诗歌创作与诗论的种种倾向而产生的。明代前期以《唐诗品汇》为代表,许学夷评其述源流、序正变方面“率多谬误”。又批评明代中后期几种论诗倾向:偏重学习齐梁、晚唐诗的一派,以杨慎为代表;只提倡学习《诗经》与汉魏诗的一派,以徐祯卿为代表;袁宏道的“背古师心”与钟惺等人的“诡诞相尚”是其反对的第三种论诗现象。针对上述种种诗学状况,许学夷特别强调辨别体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此外,还有针对七子派复古诗学——尤其是对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满的现实因素.《诗归》对阮诗的评价引起了明清诗论家激烈的反驳,这其中固然有钱谦益、陈子龙等人的影响,也有易代之际的时代因素,但批评者大多还是立足于诗学本身.他们认为钟、谭不过是"尚奇""好尽""浅陋",故多重申《咏怀》有性情、多蕴藉,潘德舆则从性情之正摈斥《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而扬张九龄《感遇》,客观上又扩大了《咏怀》诗接受史之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14.
李莹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11,32(3):108-112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如皎然《诗式》中提出以"取境"为中心来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等等。这些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夏志清学案考察并澄清以下问题:第一,夏志清以艾略特早期诗学建构起《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整体观念框架;第二,艾略特早期"感受性统一"理论的复杂性以及艾略特中晚期诗学所做的修正与补充;第三,夏志清将艾略特早期诗学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得与失,重点评价这一批评的价值偏颇在大陆学界的"负效应"。旨在凸显近30年中国文学语境中关于优秀文学与伟大文学的诗学级差问题,此为"重写文学史"之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6.
诗僧皎然是大历诗坛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其诗学名作《诗式》早已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而其诗歌创作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论文对皎然诗歌创作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可补六朝秀句创作与批评之史缺,从<世说新语>还可见出六朝秀句标准的变迁是由志而情、由学而文、由理语到景语、由佳句到美句的交互而错综的过程.六朝秀句创作与批评兴起的原因,从<世说新语>来看,一在人物品评对秀出人才的欣赏,二在清谈的审美倾向,三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王晓鹃 《文史哲》2012,(4):139-148
《古文苑》可能是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编纂的一部唐前文集,收录自先秦迄于齐梁的诗赋杂文二百六十四篇。从清代四库馆臣开始,学者普遍认为其辑录诗文抄自《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唐人类书。通过比勘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百六十三篇诗文见于唐宋类书;有五十二篇诗文,见于类书之外的南宋初年及此前的其他文献;有四十九篇诗文,目前最早见录于《古文苑》,从而说明《古文苑》并非仅抄自类书,自有其特殊的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9.
作为齐梁时期的一代文宗,沈约不仅以其文学创作领时代风气之先,也以其富有创见的文学理论,对这一时期乃至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约的文学理论,集中体现于他的文学史观与文质观中。一、重视文学审类价值,勇于肯定“新变”的文学史观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系统地论述历代文学,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尚属首次。他的这种做法,时稍后出现的刘翩的《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影响。《文心雕龙》比之《谢灵运传论》显得“体大虑周”,但就两者的文学史观来看,刘勰比沈约显得保守。而沈约在论述先秦到刘宋这一漫长时期的各个…  相似文献   

20.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其诗歌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皎然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皎然研究具有两个特点:一、研究数量多,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更加系统化;二、皎然诗歌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这其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如对皎然诗歌审美内涵的研究及其价值的再认识;对于皎然诗论中各种概念的具体指向和内涵的辨析;对于佛教世界观和认识论对皎然诗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佛教在怎样的层面上渗入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于皎然诗论中的文艺心理学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