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语网络语言已经融入藏族网民的生活,成为藏族网民信息交流的辅助手段.本文以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藏族网民为研究样本,对藏语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藏语网络语言的调查,分析了藏语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并对藏语网络语言的规范、健康使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藏三岩地区人口整体跨市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打破了自然环境对居民的收入掣肘,极大地重塑了搬迁群体的社会生态面貌。但是,易地搬迁群众语言能力不足以适应与融入城镇化生活的问题客观存在。三岩地区在易地搬迁过程中既有民族地区的共性问题,又存在其特殊性,语言能力适应问题对搬迁后居民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尤为突出。聚焦西藏三岩地区的搬迁实践,梳理搬迁群体面临的语言生活新变化,分析其所处的现实语言困境,探索借由合理的语言服务实现搬迁群体身心的再社会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第一批曾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开始移民搬迁至岳普湖县塔吉克阿巴提镇。在10年移民搬迁过程中,塔吉克民族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本民族内,从以往同一村落内的交往转变为不同村落间的交往;在不同民族间,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的交往更为紧密,主要体现在行政、教育、经济场景三个层面。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大量访谈资料试图梳理塔吉克族交往互动的模式;从而在居住格局、语言学习和教育程度等方面找到族际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陈寅恪著述中有关汉藏语比较研究的论述为根据,评析了陈寅恪的汉藏语系语言比较研究观及具体比较原则。研究表明陈寅恪的汉藏语比较研究观不因时过境迁而失去价值。相反,随着汉藏语比较研究凸显深入和发达,陈寅恪的汉藏语系语言历史比较研究观于现今的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而言,依旧为启迪借鉴意义的高论。  相似文献   

5.
孙宏开在长期的民族语言调查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学术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一、强调民族语言田野调查的持续性;二、重视汉藏语历史比较,完善了藏缅语分类思想,首倡并论证了羌语支的独立;三、提出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存"与"保护"的观点;四、重视民族古文字和古文献的抢救和整理;五、把少数民族语文普查作为语言国情调查体系基础.他在民族语言学若干领域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态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藏语言的文化价值;藏语言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即积极推广藏语规范化现代化(藏语普通话)和因地制宜实施以母语教育为基础的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借词"茶"在藏语中有极强的构词能力。汉、藏语的茶名指称既有相似的范畴分类和语义扩展路径,也有由于语言主体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导致的内部构成上的诸多差异。对这些共性和差异的发掘可以为汉藏语研究提供多角度的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8.
藏语声韵学或藏语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藏语言的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等。本文从字母的字性分类及拼写的语音配合关系来阐述藏语的语音结构。力求诠释藏语声韵学中yigevi sdeb sbyor基本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9.
既往的汉藏语类型学研究多集中于句法,构词方面特别是复合词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汉藏语并列复合词数量众多、能产性强、词素顺序基本固定,是汉藏语构词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区别于其他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汉藏语控制并列复合词词素的顺序有语音和语义两个因素。其中,语音规则是形态标记,具有韵律和谐的显著特征,是由汉藏语语音结构的类型学特征所规定的。汉语和藏缅语的并列复合词在构造上、语言标记上、演变上都普遍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过汉藏语与非汉藏语的比较,能为语言类型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旁证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一 藏语方言划分 目前,关于藏语方言的划分方法,在国内外藏学界和语言学界颇有差异。 在国内:以金鹏主编的《藏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83年)为代表,基本上反映了集体的意见,即“国内藏语可分为卫藏、康和安多三个方言。”书中对方言的分布情况和内部异同做了如下的描述:“卫藏方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康方  相似文献   

11.
现代藏语和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组成部分。 但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的声调,其调类、调值、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尽相同。比较两种语言声调诸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寻找其不同点,在语言教学中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空间变动,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审视贫困户的社会适应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江西省X县的易地搬迁实践为案例,描绘贫困户因搬迁所致的物理、社会和意义空间变动,分析多维空间变动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情感认同层面社会适应的影响,并建构出“空间变动—社会适应”的复杂解释机制。本文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再造”,它改变了与贫困户相联结空间的“空间性”——由乡土性转变为城市性。在这种再造过程中,贫困户因其群体特性在空间耦合上呈现出“剧变参差空间中社会适应的分异”的特点。今后的搬迁后扶工作中,要注重推动由外力驱动空间再造转变为内部驱动空间再造,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事关黄河长久安澜和下游防洪安全,对黄河滩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鲜明特点,同时也面临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迁建资金难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搬迁补偿标准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实施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应坚持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来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提高、长远生计保障的总体思路;在安置方式上,尝试城市近郊移民安置、产业移民、中心城镇移民、本乡本县就地安置等多种方式;完善移民搬迁政策法规,加快完善滩区移民搬迁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藏语拉萨话不同声调类型的组合设计了双音节词库,并对这些双音节词内部的韵律参数,包括音节时长、音高和音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韵律词内部不同位置上的音节时长、音高和音强分布模式。最后对藏语拉萨话中双音节词的韵律节奏模式与双音节词重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结论也验证出藏语拉萨话韵律词重音一般位于词尾音节。  相似文献   

15.
引言 研究藏语方言声调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对于藏语语音史本身有意义,而且对于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的声调发生学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元七世纪创制的藏文所代表传统书面藏语与四个现代藏语方言的语词比较,具体观察一下藏文韵尾对于藏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影响,为探讨藏语方言声调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一点初步的看法。 我们知道,藏语方言声调的演变,不但与书面藏语即藏文的声母系统有很大关系,而且与藏文的韵母系统也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藏语声调与声母的关系,主要是声母清浊或复辅音对于声调演变的影响,已经有人做了一些专门探讨(参胡坦:1980;瞿霭堂:1979);而藏文韵母系统,我们认为主要是韵尾系统,对于藏语方言声调系统的影响,目前还未见有人做出专门论述。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在有关论著中曾有所涉及(参胡坦:1980;Mazaudon:1974、1975;西田龙雄:1970、1975、1979 a、b;瞿霭  相似文献   

16.
西藏作为藏民族的主要生存、繁衍地,其报业也明显带有了民族地区的特色——“双语”传播,即用藏语、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新闻报道及信息传播。本文即试图从双语传播的必然性、历史与基本特征、存在缺陷及未来发展对策等方面对西藏地区的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坦的藏语语言学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注重继承传统的藏语文学说,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原理,创立藏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突出藏语在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中的地位,推进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倡导并推动藏语文的应用研究,重视藏语科技术语研究以及藏语文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在藏语词汇系统中有这样一种语言单位:它的结构形式类似词组,又不同于一般的词组。它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起来的,而是同一般的词一样,结构稳定、凝固,以四个音节并列定型化的独立形式,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储存于词汇系统之中以备使用。对这种语言单位,我们把它称为“并列四字格”,简作“四字格”。 “四字格”是藏语的一个重要构词格式,是创制词语的一个很常用的办法,它是藏语词汇向多音缀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藏语四字格可以有并列和非并列两大类。本文仅就四字格中并列的一类的构词构形的特点,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藏语作为藏民族主要的交际工具,在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都起着基础性和核心性的作用,藏语中又蕴涵着藏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只有充分认识藏语言的文化价值,才能下大力气克服藏语“母语危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建筑的呼应:现有模式 在20世纪,内盖夫地区的贝都因人逐渐放弃其历来基于游牧和农业的乡村生活方式,向以色列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本文展示了建筑和住宅使用模式如何反映从帐篷向规划定居点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