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形成,但市场分割在一定范围内仍比较严重。学界对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历程及演进特征存在不同认识。我国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针对当前要素市场机制落后、市场行政性分割、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等问题,加紧建立大市场框架、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是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以价格机制为主导,以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期化制度为保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全国统一大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联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市场制度规则、市场设施、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等基础保障;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二者协同联动发展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积极经济效应。因此,应推动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协同联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联动、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联动,实现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城市星球时代,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长三角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迈向一个跨越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跨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一个“世界级经济型-文化型大城市群”重合形态的升级版正在加速形成.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在于“一生态两引擎”,即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一体化发展生态,塑造“点、线、带、廊”结合的空间布局;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生产力引擎,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不断升级的数字文化消费力引擎,建设全国领先的一体化文化消费大市场.  相似文献   

4.
李凤亮  古珍晶 《东岳论丛》2023,(1):14-22+19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均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时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旨在稳市场、促发展、保民生。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显著的产业之一,必将受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深切影响,如工业生产标准化与文化生产个性化创意化的协同难度会更高,文化市场监督评价一体化与文化产品异质性和文化消费多元化的统一更为迫切,特色文化高溢价特性与文化传播碰撞带来的文化折扣矛盾更加尖锐等等,这些对文化市场的新影响必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格局。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应当从文化装备生产集约化、文化资源挖掘规模化、文化市场开拓全域化三大方面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新格局的构建。由此形成对内有序发展竞争耦合、对外团结一致形成长板效应的内外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顾海燕、朱君梅撰文指出,区域文化产业整合发展路径,作为文化产业推动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以部门的横向与纵向的协调运作为整合机制,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纵向文化资源为整合内容,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区域内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一,建构文化产业的区域部门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司聪 《人文杂志》2023,(3):12-2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时代化继承与发展。数字金融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能够为“双循环”提供持续动力和关键支撑。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面临着数字创新发展滞后、金融市场供需失衡、金融开放成效微弱、金融风险层见叠出等突出问题,这极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的根本路径在于,增强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源动力、提升数字金融支撑国内循环作用、打造数字金融赋能国际循环优势、保障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安全发展态势,从而推动构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有质量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以实现内生发展动力转型并打破世界经济僵局,这要求我们深入认识世界市场本质,亟需系统回顾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既蕴含了马克思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与智慧结晶,又符合现实时代背景、满足人类社会进程的具体发展要求。该理论从根本原因、外在条件、内在动力、基本规律、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等六个方面予以深刻阐释世界市场之内涵,对新时代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上,必须谋求和构建一种高效、动态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力资源市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要建立以“能”为本的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整合文化创意人力资源;要建立基于创新战略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提升人力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新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手段。科技推动下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新的政策环境予以引导和支撑。本文在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具体举措上,归纳出“一体两翼”的基础性政策体系框架。同时,指出了在长远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等方面,政府在构建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政策体系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家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要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来实现文化经济大省迈进文化强省的规划目标。本文以永清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为例,对文化产业的选择与定位、区位与错位、规模与政策等方面,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及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对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在内的文化工作提出了双重任务 ,即大力弘扬主旋律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弘扬主旋律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在弘扬主旋律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弘扬主旋律 ,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一、弘扬主旋律与发展文化产业是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加快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市场组织形式和营销方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业大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了九届.第九届新年论坛以“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为主题,从“文化立国”战略高度、现代城市发展模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06,(3)
<正>2003年11月,山东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朱正昌同志(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亲自审批了“基地”成立的论证报告。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需求。他深刻指出:“外国的一件文化产品,往往影响到我们对青少年多年的教育。要维护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推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地”成立后,与山东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了全省文化系统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知识高级研修班(局长班)。朱正昌同志又专门为这一活动作了重要批示:“山东大学、省文化厅联合举办这个高级研修班,这种形式很好。组织我省文化系统干部学习市场经济、文化产业的理论知识很有必要,这对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2004年1月,教育部在中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术优势正相一致,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为新专业的首批承担者。目前山东省已有6所、全国已有5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已连续两年以A++的最高成绩名列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榜首,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基地”聘请齐勇峰(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胡惠林(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等十余名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基地”首席专家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教授,他于2004年3月发表的《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长文,全面阐述了山东大学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理念、设想和举措,也对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国内教育界最早探讨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论文,对各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导向和示范”的作用。2005年4月,教育部邀请他与胡惠林、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自学考试文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熊澄宇(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四位专家开会,论证确定了在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也面临着文化消费需求逆势上扬、文化经济政策暖风频吹、文化领域投资忧中见喜、文化企业融合步履加快等有利形势。湖南文化产业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合作拓展大市场,以大引资造就大集团,以大胸怀集聚大人才,推进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战略方向。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科技融合以技术扩散、价值链提升和利益协同作用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是以要素融合为前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产品融合为核心扩展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以市场融合为动力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文化软实力是发展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提出湘西自治州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努力将“魅力湘西”打造为民族文化示范基地和地域文化高地。  相似文献   

18.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我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其他各项战略必须适应“和平崛起”目标,不仅要有助于推动中国实现崛起,更要有助于确保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战略,大幅提升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有效宣传“和平崛起”的战略意愿,牢固树立“和平形象”,增强世界各国对我们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减少崛起中的冲突和摩擦。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我国过去出口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遇阻,“国内大循环”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基础条件看,“国内大循环”具备生产基础牢固、制度规则完善、发展方向正确三大优势;从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看,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助于在生产环节实现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分配环节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交换环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有效供给、消费环节挖掘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消费潜力。尤须重视的是,新时代应科学依托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其中的关键路径包括:通过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统一规则制度,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统一大市场。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总体规模扩大、市场主体增加、消费层级提升等方面。今天,文化产业正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70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及产业政策、文化市场经营主体、文化市场和消费,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助推文化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