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教仁议会迷病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史学界在充分肯定宋教仁的历史功绩时,往往倾向于否认宋教仁在政治上患有议会迷的病症。诚然,抓住宋教仁的妥协倾向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妥当的;把宋教仁称之为民国第一罪人,是国民党同仁的偏激之词;至于那种把宋教仁和修正主义相提并论,批之为投降派的作法,则是极左思潮的产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作为否认宋教仁患有议会迷病的根据。而且我们研究宋教仁的议会迷病,主要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考察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事实上,宋教仁的议会迷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软弱性在政治上的客观反映。而本文在考察宋教仁的议会迷病的时候,也不仅仅局限于宋教仁其人。一、关于议会迷的病症首先,我们要说明一点,主张议会民主并不就是议会迷。现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议会民主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的选择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方式纷繁多样,合法斗争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顾名思义,合法斗争是指在现存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本文所述"合法斗争策略",是指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其他政治制度所提供的合法条件,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策略思想和实践.在整个第二国际时期,德法两党基本上采取了这种以议会斗争为主的合法斗争策略.德法两党合法斗争策略的形成并非偶然的历史现象,也不是党的个别领导人主观意志使  相似文献   

3.
活跃于民国初年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不仅提出了代表当时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政党内阁思想,作为民国第一任农林总长,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张.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党是阶级的一翼。所谓两党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交替轮流执政的制度。资产阶级两党制,起源于英国。现在已成为讲英语国家的普遍特征。美国宪法虽没有提及政党,但是,美国的两党制最为典型。纵观美国历史,虽然好多次要想建立一个群众性的第三党跟两大党相对抗,但一切企图都失败了,都没有动摇两党制。美国两党制的垄断一直保持到现在,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反对独裁,提倡法治,追求制定一部正式的民主的宪法,宋教仁就是一个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在武昌起义后,就着手规划民国的政治体制,为湖北军政府制订了《鄂州约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又出任法制局局长。宋教仁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制定一部采用责任内阁制的良好宪法,确立议会民主政治,实现法治。他强调说:“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凡共和国家存在之原理,大抵如此。” 尽管宋教仁在为实现法治而努力奋斗,然而,他不懂如何发展维护法治的社会政治力量,因而采取了一系列华而不实的策略步骤,结果,他的努力并无实效,民初的法治,被袁世凯轻而易举地摧残了。宋教仁本人,也被袁世凯政府收买的暴徒所暗杀,而凶手和幕后唆使人也在袁世凯的包庇之下,未能受到民国法律的制裁。革命党人在民初关于法治的种种言论、规划、期望,只是画饼充饥而己。  相似文献   

6.
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政党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默海 《兰州学刊》2007,6(8):131-134
民国建元之初,孙中山信奉自由主义政治,主张在宪政框架下开展政党政治活动.后来,孙中山放弃了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观念,主张"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孙中山政党观念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这个时期中国不宜开展政党政治活动;直接的原因是民元之初的议会政党政治试验的失败使孙中山对自由主义政治产生的怀疑;而苏俄的影响则是孙中山政党观念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新篇章。这次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宋教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最早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织极推行者。他与民国初年的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制度,不能不研究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制院第一任总裁的宋教仁的思想和活动。 宋教仁(1882~1913年),湖南桃源人。字(?)初,又作钝初,号渔夫。宋教仁宣传和创制资产阶级法制的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从1904年底赴日留学到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一阶段宋教仁的主要活动是抨击清朝统治者的立宪骗局,热情宣传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风雷的震荡,中国铲除掉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建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民初之际,相继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南京临时参议院、北京临时参议院、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几个代议机关,从而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得以实践。民初议会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追求、奋斗得来的,它的出现符合时代潮流。 那么,民初议会  相似文献   

9.
<正> 政党,它们的政治活动和相互关系,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政治斗争,是各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斗争的最集中、最完整和最明显的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操纵选举,控制议会立法,掌握国家权力,通常是通过政党来实现的。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垄断的压迫和剥削,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争取本阶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斗争,通常也是由政党来代表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它们的领导作  相似文献   

10.
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党,国家的政治领袖通常也是政党的领袖.一定意义上说,西方政党选举制度也是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近代选举制度在与封建势力长期反复斗争的过程中,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一起产生、发展、完善.现代西方政党选举制度,既继承了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又结合时代发展与环境变化发生了一些转化.研究西方政党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原则、方式与程序、功能,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泱泱 《船山学刊》2012,(2):159-163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卓著历史贡献。但是在他逝世后却长期遭致贬斥,被指责为"二民主义者"、"闹分裂"、"议会迷"甚至革命的"罪人",历史被完全颠倒。本文对此作了辨析,提出应该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宋教仁,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与孙中山、黄兴相比较,他不同于“实行家”和武装起义领导者黄兴,是积极的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也有异于革命“三民主义”的缔创者孙中山,是当时有名的“二民主义者”。当袁世凯窃取政权,孙、黄下野以后,他企图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来拯救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失败了。本文拟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些粗浅的介绍和探讨,这对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性,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章士钊、梁启超等民国初年的政治家、政治理论家关于政党、党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即都主张政党的宗旨在于谋求国利民福,建立良善政府,都认为政党是国民参与国家政权、治理国家的途径和工具,是国民作为主权者存在的标志,都认同政党获得政权的手段是通过竞争获得国民的支持,都肯定党争的意义.他们所希望的是建立起一个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实现"国利民福".  相似文献   

16.
宋教仁的信息公开观主要体现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立法公开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信息公开观着眼民权保障、紧扣政治改良、致力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民主宪政特色。由于受时代制约,也存在刻意的政党营销、冲动的个人行为、忽视的保密底线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刘晓莉 《中州学刊》2008,(2):175-177
晚清驻英公使是甲午战争前被清政府派至英国的常驻公使,他们是当时驻外公使中重要的一个群体.使英期间,他们对英国先进而良好的政情进行了考察,了解了英国政治中关于议会和政党的相关情形,同时反思了当时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有利于中国进步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他们的考察和反思为国人了解英国政情开启了一扇窗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进步和政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波兰共产党在改革中认为,协商是实现党的目标的主要条件,是同其他政党联合执政的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防止新的危机和冲突的必要条件。雅鲁译尔斯基在波党十大政治报告中说,协商的路线不是一时的声明,不是应付困难时期的策略,更不是权宜的战术措施。“这是继承我党的最好经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满怀信心地、始终如一地贯彻  相似文献   

19.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在中国倡导共和,1894年他拟定兴中会章程时就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1905年,同盟会政纲上正式写上“建立民国”的文字,明确了国民革命的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次年,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对这个共和国作了具体说明:‘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意即以革命方式摧毁现政权,革除帝制,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得到短暂的初步实现,那就是如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告,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并重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是一位真诚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他主张新国家要把政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认为西方的民权政治不完备,三权分立有流弊.西方的议会兼有弹劾权,牵制政府使政府无能,缺乏效率.鉴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流弊,孙中山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创新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五权分立”  相似文献   

20.
近代资产阶级政党与民主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从资产阶级政党问世后,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几乎无时无处不与其联系在一起。对近代资产阶级政党,不特时人毁誉不一,后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考查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其类型及相互关系,探讨其成败利钝的原因,既是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总结历史、思考未来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