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包含了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在认知层面,包括如何看待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实践层面,包括需要怎样的劳动以及如何实现体面劳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由崇尚劳动的价值原则,以劳动者为本的价值取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规范和体面劳动的价值诉求四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梁晓勇  徐莉 《中国劳动》2007,(12):40-42
岗位评价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从劳动责任的轻重、劳动技能的高低、劳动强度的大小以及劳动环境的好差等因素出发,对岗位价值所进行的系统衡量和评价的过程。它可以把生产不同使用价值或提供不同服务、不可以直接相互比较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使之相互比较,进而确定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关系,并以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弱势群体,对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社会稳定发展。纵观劳动法发展历史,制定劳动法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社会中每一个劳动成员都能切实享受到因劳动而获得的基本权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从劳动法自身语境出发,践行劳动法的特质,不仅要保护劳动生活中每一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要通过法律对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基本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当代劳动法所体现的正义价值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理基础,劳动法的法律规制亦是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制前提,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则是社会主义国家践行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期,高校工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唯有通过改革创新来突破这些阻碍,重新激发高校工会的活力和功能。工会社会工作以工会组织为载体,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方法去满足职工和会员的职业福利和劳动权益保障需求,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具有政治、社会、技术和组织可行性,有助于增强高校工会的主体性和服务性,拓宽高校工会的服务内容,提高高校工会的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妇女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成都市新都区地方税务局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办事处自贡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自贡市大安区龙井街红苕地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路劳动保障所泸州市财政局泸州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德阳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德阳市旌阳区城南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所绵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广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苍溪县人民政府遂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射洪县人民政府资中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隆昌县金鹅镇大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乐山市市中区张公桥街道办事处南充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南充市顺庆区中城滨江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宜宾市财政局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政府武胜县嘉陵职业技术学校达州市地方税务局大竹县竹阳劳动保障所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政府通江县诺江镇劳动保障工作办公室雅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雅安市雨城区育才路社区居民委员会眉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资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阿坝州就业服务管理局甘孜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凉山州就业服务管理局全省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实现体面劳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体面劳动体现以"劳动者为本"的全新理念与劳动价值论一脉相承。体面劳动既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新发展。实现体面劳动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依靠政府、企业、工会以及劳动者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使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力全面迸发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惠及我国的每一位劳动者。  相似文献   

8.
陈轩明 《劳动世界》2013,(9):175-176
劳资矛盾直接体现着社会矛盾,因此有效化解劳资矛盾能够促进劳动关系和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将从构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劳动关系中管理与服务的方式,加强劳动争议中处理联系等方面,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创新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白城市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开通于2007年7月,隶属于白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面向于全市广大群众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各种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职业培训、劳动权益维护、经办咨询和办事指南等服务,是政府部门了解民情的渠道、服务群众的窗口、宣传政策的媒介、检验政策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常凯 《中国劳动》2004,(4):14-17
劳动关系的一般定义可以界定为: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生产过程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所谓个别劳动关系、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既是一种互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