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建筑领域灵活用工方式盛行,为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是劳资矛盾的高发地带,探究其间的因果关系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对建筑领域农民工劳动关系应予如何认定的法律规定不足,是纷争不断的重要原因,因其导致司法实务裁判各异,无法公正合理地保护建筑领域农民工权益,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解决建筑业农民工与用工主体的法律关系问题,应跳出标准用工中认定劳动关系的局限性,通过观察用工单位在这一劳动关系中所处作用的大小来判断从属性强弱,进而适度配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化解纠纷。这一过程应严格把握以下几点:将符合劳动法调整的那部分社会关系纳入劳动法保护中;适度配置双方或多方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理关照与建筑业农民工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权利。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2005年遂宁市建筑领域约有农民工14万人.月平工资约650元.比市平工资少152.82元。2003年至今.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受理涉及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举报投诉1563件,其中属于建筑行业的889件,占56.88%,而建筑行业中的举报投诉98%属于拖欠工资案。涉及农民工29754人(次),涉及金额3144.09万元。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建筑业农民工的权利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志敏 《劳动世界》2010,(11):65-68
建筑行业农民工对我国的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却存在着被拖欠工资、劳动保护条件差、工伤医疗保障缺失等侵害劳动者利益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究其原因主要由城乡二元结构、观念滞后、社会转型和建筑业发展片面降低成本等造成的。保护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权益,应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社会"结构;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转变观念,平等、友好、善待农民工;加大宣传,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包工制"在改革开放后对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层层发包、转包、分包本身违反法律规定,"包工制"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建筑行业农民工劳动关系认定、损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主要根源。法律规制"包工制"下的个人承包用工,应当终结包工体制,形成包工头退出和劳动关系回归机制,弱化政策治理,强化立法治理,法治化综合治理,让建筑行业"农民工"真正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弱势群体,对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社会稳定发展。纵观劳动法发展历史,制定劳动法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社会中每一个劳动成员都能切实享受到因劳动而获得的基本权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从劳动法自身语境出发,践行劳动法的特质,不仅要保护劳动生活中每一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要通过法律对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基本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当代劳动法所体现的正义价值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理基础,劳动法的法律规制亦是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制前提,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则是社会主义国家践行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在全国农民工总量中的比例首次突破50%大关,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中的主要力量。虽然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程度高、城市适应能力强等优势,但依然面临各种劳动权益受损的情形,这些情形既包括老一代农民工所经历过的问题,亦包括专属于新生代农民工及在新业态下所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使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依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开放、流动、全面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及法律素养;推进各行业集体合同签订,将农民工纳入集体合同保障范围内;建立针对新业态产业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工会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劳动模式不断应运而生,随着也衍生了很多新的劳动争议.由于劳动者的法律及维权意识还不是特别强,加上一些侵犯劳动者权益行为屡见不鲜,使得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受到了更高的关注.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特殊劳动关系的含义,然后分析了特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特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建筑业个人违法承包工程涉及农民工参保受到理论观念、农民身份和既有保障条件、劳动或雇佣等法律关系、劳动年龄或强制退休与否政策等门槛因素制约。尤其是民法与社会法、劳动与社会保险关系等理论观念冲突问题,造成当前政策冲突及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本文由同地区对立的实务案例提出问题,重点分析了现行政策和理论争议,突出了劳动(权)关系与社会保险(权)关系、民法与社会法不同视角及劳动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的区别。以劳动基准法为参照,从建筑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视角探讨建筑业违法承包行为的法律关系定性(依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分析说)问题,提出相观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解决参保门槛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日,著名代工大厂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13宗员工坠楼事件,实际上反映了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的恶劣状况。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作为一个以保护劳工权益为内容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通过影响企业的客户、销售商和供应商,迫使用人单位为了生存与发展,主动维护农民工权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我国目前劳工权益法律保护比较薄弱的现状,推行SA8000可以有效地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对这些学术成果——研究视角、模式设计与模式选择、研究对策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目前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总体述评,进而提出目前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律中有关劳务派遣的条文没能有效规制劳务派遣的发展,劳务派遣规模不但越来越大,而且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也遭受巨大损害。要控制派遣规模的扩张,使劳务派遣重新成为正规雇佣制度的一种补充用工形式,必须严格规制劳务派遣期限,这是有效控制派遣规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探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含有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Leslie模型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基于人口增长约束和人力资本投资限制的经济增长模型,数值模拟并分解劳动力供给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供给量下降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生育率下降能否刺激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力资本的初始状态和相应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经济最终发展方向(走向发达或陷于贫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一直是立法的重点,《劳动合同法》对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既约束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也对目前企业选择用工行为有一定影响。本文对我国企业用工形式进行大致梳理,就劳动法对个别劳动关系适用的法律规范进行辨析,提出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6年2月18日,法国政府公布了由新上任的劳工、就业与社会对话部长率姆里(Myriam El Khomri)提出的新劳动法草案(即"库姆里法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草案引发了全法大规模的示威和抗议活动。文章介绍了本次法国劳动法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争,希望透过目前法国政治及社会的乱象浅窥法国法学家与立法者有关劳动法改革的初衷以及争议的内容与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默 《中国劳动》2005,(2):32-33
当劳动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时应如何处理?劳动合同应该适用解除还是中止?我国目前尚无对劳动合同中止的相关规定,建议建立完善劳动合同的中止履行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劳动法视野下观察和界定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我们既应注意到分支机构与民事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应关注到分支机构与典型用人单位之间的异同。"用人单位资格"理论是研讨和厘清分支机构法律地位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分支机构具有雇主资格的共性,但又具有一定的要素差异性和人格独立的相对性,故实为一种"不完整用人主体",或可称为"二级用人单位"。相比于现有的"分支机构独立主体说""总公司主体说""人身性用人主体说"等其他学说,确立"不完整用人主体说"具有更为充足的法理和实践依据。在这一学说具体应用于我国劳动法律实务时,立法者和执法者应充分关注其一些特殊的适用思路和原则,从实体法、程序法两个方面对分支机构给予有效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不同模式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异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诚 《中国劳动》2006,(5):32-34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依照法律法规,通过沟通和协商,促使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道防线。需要说明的是,劳动争议调解不同于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在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也不同于人民调解和行政  相似文献   

19.
劳动者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之严重性边界在现行《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规范中未有明确的规定,即便是关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审查,也仅有部分地方性司法文件有所提及。这为法院裁量劳动者严重违纪问题留下了大量的司法裁量空间。裁判文书分析表明,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条款的司法适用呈现出非正面回应和裁量不一的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现实复杂多样、法律规定模糊、法官裁量理念差异。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回归劳资利益衡平,从完善相应司法解释、统一法官裁量理念和提出可操作的严重性标准出发。  相似文献   

20.
竞业限制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劳动者择业权冲突的平衡。为达到双方利益平衡,需将竞业限制协议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这要求在对竞业限制合理性考量的法理基础上,明确竞业限制协议限定的人员、期限、地域、就业领域范围及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