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老舍先生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知是否还牵挂着他最心爱的作品《正红旗下》的命运;当话剧《正红旗下》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不知李龙云先生是否感到已可告慰老舍先生以及英若诚先生的在天之灵……于是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的时候,我们有幸倾听了一次作家之间的心灵交谈。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幽默     
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朴实无华而又幽默诙谐,具有很强的北京韵味,仅从他的几封信件中,就可窥见一斑。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一职返回北平,暂时居住在朋友白涤州教授的家中。北平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获悉消息后,当即委派作家陈逸飞登门造访。彼时不巧老舍正在午睡,陈逸飞不忍打扰,就留下一封信,希望老舍能担当"笑王"一角。第二天,陈逸飞就收到老舍的回  相似文献   

3.
正老舍先生和齐白石老人是好朋友。老舍认为齐白石是一代大师,他的作品"承袭古法而推陈出新","作品变而不幻,新而不怪","笔墨所至,又能形色鲜明,状物传神,雅俗共赏"。而齐白石则佩服老舍的文笔与为人。一个绘画,一个写作,两个行当,两人在艺术上却是心灵相通。1933年老舍得长女舒济,写信求好友许地山代为向白石老人索画,不过自然要照章付费。画好后邮到济南,老舍  相似文献   

4.
隋彬 《南都学坛》2004,24(4):63-64
"市民世界"是老舍作品的一大特色,它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的所有方面。老舍习惯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在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或理想式市民。老舍描述他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命运时,既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意识,同时对传统的必然失落又表现出复杂的感情,但他的可贵在于不忘在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一套书,一个作者是老舍、一个作者是王朔,那么你会如何选择?我们拿这样的问题采访了很多年龄在25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得到的比例是6:4,老舍先生胜出了。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题目,但是由此我们坚定了以如此大的篇幅纪念老舍先生的信心。老舍先生以他最静默淡然的方式在人们心中刻出了一道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散文在他的创作中不占主要位置,比起他的长篇、短篇小说,歌剧、曲剧和话剧剧本来只是一些“小块文章”,然而这些文章又是老舍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舒济编的《老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选了老舍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六四年的六十四篇散文。从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与朋友的交往情况,他的兴趣爱好,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性格特征,他对文艺的见解等等,是进一步认识老舍、研究老舍的宝贵材料。散文又是主观性很强的表现型的文学样式,它侧重表现作者对客观社会中的人、事、景物的内心体验、内心感受,所以,老舍的散文又是老舍心灵感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概念中的老舍总是平易的、幽默的、这类型的男人大多是受女孩子青睐的。而且老舍先生的那个时代,关于爱情不是轰轰烈烈,便是平淡无奇的了。但老舍似乎偏偏是与人有些不同的,就好像他笔下小说里的故事平平常常的却总有着动人的章节。或许戏如人生,老舍先生的爱情和婚姻便有了些值得体会的意味。 老舍原是抱定了独身的。他从19岁离  相似文献   

8.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是读书人,也是写书人,一辈子和书打交道,留下了不少和书有关的故事,颇为有趣,值得专门聊一聊。写家(老舍先生总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离不开字典,老舍先生的案头老有一部字典,估计,他常常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它。这是一部按语音查部首的字典,而且是老式的,是按“勹复门”那种。这种字典对写作来说很实用,先知道音,然后按音查字。  相似文献   

10.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为一腔爱国热情所驱使,老舍先生别妻弃雏,只身从济南来到武汉,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这时,由于家乡的沦陷,魏建功先生也从北平(京)围城中走出来,到了长沙。两位先生深感国破,有家难归,魏先生得知故交老舍先生在武汉,便把他  相似文献   

12.
作为老舍研究领域一项有意义的新收获,吴小美等先生的新著<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从探求杰出作家间的血缘联系出发,寻求"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努力发掘老舍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堪称为收获老舍种下的"精神的庄稼",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修辞理论家。他生前给我们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述,其中就包括了极有见地的修辞理论。虽然这些闪耀着真知灼见光芒的修辞论述散见于几十篇文章之中,但整理出来,仍是较有系统,对语言运用很有指导作用的。联系老舍先生的创作与修辞实践来整理、归纳他的修辞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学习大师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4.
在一篇名为《父子情》的散文最后,舒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为名人之后,幸或不幸一直是人们谈说的话题。而在老舍先生的盛名之下,他唯一的儿子舒乙,仍然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一段独属自己的风雨人生,幸或不幸,甘苦心知。老舍的一根红线将爱子舒乙系大,战乱频仍,别情在心人难寐。再见老舍,无言之中,体味着父亲的温情1935年8月16日,舒乙降生於青岛海边一楝美丽的小褛里,与他一向诞生於此的还有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樱海集》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同为《骆驼祥子))3A搞於1936年,於是舒乙常戏言,他…  相似文献   

15.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口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①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拙作《论<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趋向》一文中,这样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位横跨我国两个文学时代(现代与当代)的著名作家。作为现代作家的老舍,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可以认定为著名小说家;作为当代作家的老舍,他的主要成就则表现在戏剧(主要是话剧)创作上,可以认定为著名剧作家。”基于这一观点,我在本文将要剖析的老舍的戏剧创作心态,其界定范围就是建国以后,老舍进入当代文学阶段,以话剧创作为主而呈示出的心理状态。为了对老舍的戏剧创作心态的剖析,尽量展示出较大程度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所以,我不惮繁琐地较多转录了老舍的自我表述。  相似文献   

17.
在老舍的身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他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战宣传。解放后,他感动于中国的新气象,欣喜于人民的新生活,试图用自己的笔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在选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他又矛盾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艺术追求。面对"文革"这样的大变动,他更是无所适从。认识老舍,了解老舍,感受老舍内心的而矛盾与坚持。  相似文献   

18.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即以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扬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主要从事戏剧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龙须沟》与《茶馆》,是我国话剧艺术的瑰宝,后者还为我国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本文就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石兴泽先生独撰的首部老舍研究专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该书从文本分析出发,以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历史波澜为背景,在动态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老舍文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及文化心理嬗变的复杂形态,从而奠定了他在老舍研究界的学术地位。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石兴泽先生笔耕不辍,先后有《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人民艺术家———老舍》、《<骆驼祥子>解读》等专著陆续问世,宏观而细致地梳理了老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不断地为老舍开拓新的研究空间。2005年5月,石兴泽先生的老舍研究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0.
2014年6月25日至29日,“远东文学研究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研讨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老舍与外国文学、老舍在世界20世纪文学上的位置、老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老舍创作的海外译介等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这次大会彰显了老舍及其创作的时代意义和世界地位,实现了中国老舍研究界与海外老舍研究界乃至汉学界的一次充分交流,也总结了过去两年来老舍研究方面的经验、成绩和不足,这对于老舍研究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