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当前中国从国家角度解决养老问题和分散个人养老风险的重要手段,并已经逐渐在中国形成规模。据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城乡共有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养老机构39546个,总床位149.7万张,其中农村乡镇敬老院29681个,总床位89.5万张。虽然中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对居家养老效果有限,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机构养老仍存在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2.
在养老福利机构,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自理能力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怀等服务的依赖性和要求越来越高,而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等原因使养老机构面临生活照料、费用调整、情绪沟通等压力和风险,可能导致老人或家属的上访行为。对此,社工该如何介入呢?  相似文献   

3.
近期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并按相应比例配备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鹏  管兵 《现代交际》2011,(11):22-22
本文从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养老资源缺失进行分析。使读者通过本文的分析更加了解中国农村的养老资源,从而使中国农村养老资源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5.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家风家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六个世代的养老观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认同家庭养老,认为子女应当承担家中长者的医疗照护和给予经济支持,并希望其他子女和老人的同住者共同分担养老责任,持家庭分担式养老观念。中国青年依然奉行传统孝道文化,愿意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并赋予家庭赡养新的时代内涵。这既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对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家风家教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重点对象是社会薄弱群体。入到老年,谋生能力受到极大限制,逐渐成为社会薄弱群体,中国农村的老年农民尤其如此。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成了中国社会根利事业的重点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制度,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大任务和值得探讨的课题。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面临的巨大挑战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养老的基本模式是“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在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作了很大努力。其基本办法,就是对无儿养老者实行“五保户”制度,即由农村基层组…  相似文献   

7.
居住在华东师大三村的夏教授的妻子患食道癌,吞咽功能丧失,靠鼻饲维持生命,子女都在国外。保姆换了又换,都因不懂医护知识被辞退。普陀区社会福利院知悉后,及时派出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帮夏教授解决了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8.
梁盼 《当代老年》2014,(5):30-31
养老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事情,而养老机构的出现便是养老进入一个比较高的阶段的标志。中国古代虽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养老机构也创立的相当早。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道路到底该怎样走?国家提出了这样的大政方针: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人口形势的逼迫下,未来时期要更加重视机构养老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的定位也许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统计,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23.79%。大量老年人的出现,严重挑战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社会养老机构经营状况参差不齐,老人与养老机构间的纠纷日益增多,老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正快速进人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正不断受到冲击,而机构养老模式又存在覆盖面窄、封闭性较强等限制,因此,社区养老模式作为机构养老的补充,其出现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民养老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老年人的生存处境正在发生变化,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呈现出诸多新特征、新趋势。 曾几何时,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老吾老及人之老等传统反馈式养老模式与理念一度盛行乡村社会,农村老年人有着较高的养老预期。在养儿防老的年代,只要有了儿子,不仅是有了香火,更是解决了日后的养老问题。也因此,拼命也要生儿子成为传统中国农民生育观念的主要表现之一。然而,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不仅农民的生育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更是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原来就存在本质上的弊端,现在又增添诸多问题,更加难担重任,已不可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来应对中国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08,(8):21-22
十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意见》是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养老服务业现状制定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又一个重要政策文件,对于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破解我国日趋严峻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养老问题是社会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较重要和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力量还无力全养的条件下,以家庭为基础,逐步扩大社会化养老,国家做为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资助,互为促进和保证,仍是当今中国养老的基本道路。就边少地区的实情分析,如何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互为一体;保证家庭养老为主,社会补充为保证,继续强化家庭养老教育,尽快发展社会养老建设;从多方面提高整体养老水平;寻求一条客观实际的养老道路,是我们需要注重研究的一个事关发展的综合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这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妻生有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趋势化明显的大背景下,单纯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已到了十分紧迫的地步,因此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导刊》2013,(11):18-18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认为,居家养老是解决90%以上的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通过设立“家庭事务委员会”或可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郑惠强表示,家庭养老模式在情感慰藉、生活护理上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8.
首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康复护理展览会5月17日在上海开幕。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中国的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增长,养老服务任务日益繁重。他说,至2011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约占总人口的13.7%,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20年的浙江省来说,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数量紧缺、素质不高已经是积久的问题,随着有护理需求的老人日益增加,这一问题越来越不容小觑,而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浙江省的应对之策也日臻完善. 日前,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入职奖补办法》、《关于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养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的通知》.三个文件分别从奖补提升职位吸引力、再教育提升职位含金量、进社区进家庭提升护理普及度的角度打造养老护理员梯队,分层培养,深入挖掘职业潜力,从而在服务上无缝覆盖所有老年人.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转型,在这场全面而又系统的变革中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家庭养老功能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及家庭小型化的压力下,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并构成大社会问题。就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不同学者看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